◎陈峰 微信的确改变了生活,谁没有几个朋友圈,谁没有几个微信群,谁没有几个订阅号,每天捧着手机,各种晒各种秀各种鸡汤各种杂碎。你存在于朋友圈中,活在微信群中,忙着看订阅号,以点赞以评论证明你的存在,证明你们之间的关系。于是好友越加越多,同学、同事、亲朋、好友、熟悉的、陌生的,“日进斗友”,他们工作干啥,食堂吃啥,下班玩啥,甚至孩子几岁,配偶有啥爱好,都能略晓一二。这是一个什么都可以触手可及的时代。无形中,微信掠夺了我工作外所有的零碎时间,一有空,我像皇帝批奏章一样逐条批阅每一条微信,生怕一个不小心,就错过了什么。 有人爱发心灵鸡汤,有人爱晒吃喝玩乐,有人推荐各种产品,有人转发各种链接。微信需要随时刷,上班刷、吃饭刷、旅游刷、睡觉刷、如厕刷,不刷不欢。微信腐蚀了原本有序的生活,碎片化的阅读,浏览式的关注,使我失去了思考,失去了独处,大脑找不到静止的时刻,内心的焦虑日渐累积。思虑再三,我拟了个通知“微信暂停使用,有事请改用其他联系方式”发送朋友圈,然后按住微信图标,删除。 删除就是放下,生活的步调慢了下来。第一天很轻松,无压力。晚上跟朋友聊天时,朋友看中我拍的一张照片,我无法用微信传他,只好加QQ好友传送,制造了一些小麻烦。朋友狐疑问我为何删掉微信,我费劲地给出解释。 本来睡前总要刷几遍朋友圈,这个习惯动作因找不到图标而幡然醒悟,自我解嘲一下,翻开了枕边书,此时有雨轻敲窗棂。 第二天早上醒来,开机。下意识想看朋友圈,看看谁半夜三更在刷微信,看看公众号都更新了啥,要知道我有90多个订阅号。当我意识到我已经与微信世界失之千里,心里释然,看一下时间,合上眼,正好睡个回笼觉。 这天是周末,下午和女友逛街,我买了一个能煮粥的杯子,按以前,我会费心费力地把杯子置于一块好看的布上,摆好看的造型,咔嚓一下,然后分享到朋友圈,静等朋友们的点赞和评论。现在,还有什么意义呢。 晚上,参加一个诗歌朗诵会,各路人马各领风骚,咔嚓声此起彼伏,真正欣赏诗歌的还是拍照者多,我已放下,再无挂念。人生不是各种晒,而是体验,体验是需要静默的。 今天有两片时间的碎片,一片我用来打量周围的人流,一片我用来看电子书,而不是像以前那样不停地刷朋友圈,看朋友在干什么。其实,朋友中午吃的韩式烤肉还是酸菜鱼与我有关系吗?味道好或不好与我有关系吗?没有吧。但是当朋友晒到朋友圈,就和我有了关系,我可以上去点个赞、评个论、发个萌萌的表情,朋友再回复你一个咧着嘴的笑容。由此一来二往,不熟悉的变得熟悉,熟悉的变得热络,这就是朋友圈,就像微信的启动画面,一个人站在星球面前,造成天涯若比邻的虚幻感。然而当联系变得前所未有的容易,它就变得越来越浅薄和廉价。友情如果能用点赞维持,吃饭聊天用来干嘛?也许评论并不是真的为了评论,而只是为了表达我对你的注意。 可能是我“入微不深”,戒微行动进行得很顺利,没有产生不适感。戒微第四天,去四明山赏景,手机仅限于拍照,其余时间,我安安心心感悟自然的况味。 与其在虚拟的世界挣扎,不如回到现实生活中约人喝咖啡。很欣赏28岁的澳洲小伙子马特·库雷萨(Matt Kuleza),他决定用三年时间会见网上的上千位好友。与其删好友,不如约他喝咖啡,这是一种生活态度,就像我,与其被微信绑架,不如约朋友一起去郊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