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6月01日 星期一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当孩子哭的时候

  ◎慕雨

  

  那天晚上,我们家的沙发垫子“水漫金山”了。

  沙发原本是浅褐色的,远望过去,那一滩竟变成深褐色的了,疑惑中,我走到近前,一下子恍然大悟,原来是泪水浸染而泅出来的。这滩泪迹静静地泊在那里,仿佛另一个版本的语言,无声而有力。

  孩子哭过了,就在几分钟前。可他哭的时候,一点儿声音都没有,不像有的孩子,会哭出大闹天宫的动静来。他双脚落地,弓着身子倦在沙发上,侧脸朝向窗台,微微向沙发垫倾斜,仿佛在回忆,又仿佛在反省着什么。起因很简单,一件早就约定好的事他没做到,我们平静地向他指出,然后,我默然来到桌边,隔了几米的距离,静静地看书。我们特意不去打扰他,也没有去指责他。

  没多久,孩子轻轻地向餐厅挪过来,朝这边看了看,见我依然在看书,就准备好洗漱用品去了卫生间。我暗暗地留意着一切。不久,便听到他咯咯咯笑的声音。我侧身张望,看到他边泡脚边捧着本书,痴痴地看。之后,他又邀我陪他睡前闲聊。 

  这跌宕的过程,完全是靠他自愈,自己走出来的。

  看多了许多完全失控的场面:父母在边上责备得热火朝天,孩子哭得稀里哗啦。不知道孩子经受了多少的内心煎熬,才换来内心的宁静;也不知道那么多的责骂带给孩子几多反省?十岁左右的孩子,都已经能懂得一些人情世故,何须在情绪管理这事上,久久不放手?

  还有一次,具体缘于什么事真是记不得了,结果他的眼眶里也蓄满了泪,是那种懊恼的哭,我只是拥抱着他,什么都没说,与他共同度过这风雨交加的时刻,在这个过程中,他理解着自己,并说服了自己。没多久,他又生龙活虎的了。自此之后,他不再无理取闹……我一直像“标本”一样保存着这样的时刻,到某一日翻开记忆,还能找寻回行走的轨迹。 

  我并不赞成“男儿有泪不轻弹”的所谓英雄气概,憋久了,泪水在心里就凝成了毒素。要是从小养成这般压抑情绪的坏习惯,仿佛在心底埋下一颗不定时炸弹,说不准就一触即发。《中庸》里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意思是说,对喜怒喜怒哀乐等情绪要有一个适中的度的控制,平时能持中,一旦表现出来,就能中节,这就叫和。

  说到中庸,有些人对这个词怀有某种不好的揣测,仿佛隐含了人际方面的圆滑之意,事实上并不然。其开篇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人的天性是善良的,人们的自我教育之道就是按照人们的善良天性办事,按照人道原则进行修治。 

  当他们哭的时候,正是被坏情绪困扰的时候,我们能做什么呢?不用那超高分贝的呵斥“不要哭”,也无需说教,诸如你不该那样之类的话,只是在他们尚未平复、修整的“伤口”上撒上了水,隐隐作痛,对伤口的愈合却无济于事。 

  哭不是洪水猛兽,《倾听孩子》一书中也讲到:我们需要给孩子一个自我的空间,以释放不愉快的心情。强行去制止,只会把痛苦和失望摁向内心,慢慢地折磨孩子,甚至造成困扰。 

  记得有一篇国外的文章,说是在一个婴儿哭的时候,等五分钟后再去理会,接着婴儿习惯了,然后再延长时间,乍一看,仿佛教会了孩子如何处理情绪,可是,我一直有疑惑,一个孩子,在还不会说话的时候,哭是他们唯一的语言,要是不能及时得到回应,会培养他们什么呢?我能想到的词语是:冷漠。这么做,倒是违背了人性。孩子在哭的时候,是最脆弱的时候,需要别人的呵护。我们给予温暖的臂膀,给予他们自愈的空间,而非硬性地不理会。

  人类的语言有时真的是很苍白的,当我们的诉求变得重复而机械,当我们与孩子不在一个“频道”的时候,那些“多余”的语言就是刀,是枪,是与孩子站在对立面进行“谈判”的方式。 

  就像那天,我因为某事情绪很不好。过了几分钟,孩子走过来跟我说:“妈妈,你现在心情平静下来了吗?”我突然一惊。“你情绪不好的时候,最好不要影响到其他人。”他又说。我这才意识到我的失态。

  这是他对哭泣的一种经验总结吗?是的,哭泣,能让心灵得到成长,仿佛进入情绪“避风塘”,悄然修复,然后重新走出来,迎接各种挑战。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