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版:都市汇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6月30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18岁奉化姑娘是个“战斗英雄”

追忆70多年前枪林弹雨中的医务员宋丹辉

  年轻时的宋丹辉

  □记者 张颖

  

  如果,1943年有战地镜头,或许,就能记录下一个背着药箱、身着白衣的身影,在炮火纷飞中奔走,不管不顾地抢救伤员。

  那个身影,就是宋丹辉,奉化大桥镇桥东岸人,新四军苏中四分区来的浙东纵队三支队卫生队副队长。那年,她才18岁,却已被浙东纵队司令部授予“战斗英雄”的称号。

  几年前,奉化江口的竺松民在整理父亲竺振放的革命回忆录时,看到“宋丹辉”与父亲颇有渊源的故事。于是,他开始积极寻觅她的后人。今年6月初,竺松民与相识多年的好友陈云清聊起,惊喜地发现对方竟是自己寻找很久的宋丹辉的女儿。

  一心想从军的笔厂女工

  宋丹辉,1925年1月出生于奉化。初中毕业后,她只身一人去了上海,并在一家奉化商姓老板开的金笔厂落了脚。厂里,有很多奉化老乡。

  1941年,奉化沦陷。7月,14岁的竺振放打算去苏中参加新四军,路经上海与父亲会合,二人暂住在金笔厂。没多久,他就跟随父亲去了苏中参加了新四军一师六旅。几个月后,由于日军对苏中抗日根据地进行大扫荡,部队打算化整为零,要求小战士暂时都回上海。于是,竺振放又回到了笔厂。

  住了一段时间,与工人都熟悉后,竺振放会常有意无意间提起解放区的情况。这一切,被当时还是女工的宋丹辉听进心里。“我要参军抗日,带我去好吗?”16岁的她满心羡慕小自己2岁却已是战士的竺振放。

  12月,部队传来消息,要求隐蔽在上海的人员迅速撤回,包括竺振放。正准备悄悄动身,却发现宋丹辉一直跟踪着自己。一名笔厂女工的坚毅眼神,让竺振放决定带她去部队。同行的,还有另一名想参军的金店男职员。

  就这样,在日军强行冲进英、法租界后的几天,宋丹辉随着竺振放一行三人,步行三日去了苏中根据地。

  枪林弹雨中的药箱女子

  对于母亲,陈云清并不知晓其年轻时的具体经历。她只知道,母亲胸前有一片明显的伤痕。直到竺松民说起,她才确认那是母亲在战场上中弹受的伤。

  抵达根据地后,宋丹辉去了新四军苏中四分区南通县海安镇担任民运员。没多久,她就参加了医务培训班,成为新四军一名医务人员。1942年7月,浙东区党委在慈北白洋湖畔成立,宋丹辉随部队来到浙东,成为浙东纵队三支队的医务员。12月,加入中共党员。

  为了能在短时间内最快最有效地救治伤员,宋丹辉与其他卫生员选择直接上战场。1943年11月,奉化东、西岙战斗打得特别激烈,行在第一线的宋丹辉胸部中弹。在做简单包扎后,她仍不顾牺牲的危险,多次冲入阵地,将伤势过重的战士背离火线至隐蔽处。

  战斗结束后,回到后方,伤员们被分散到各农户家中。宋丹辉仍然坚持带着卫生员,一户一户走访给伤员清理伤口。胆大、心细,是她的优点。面对重伤员,宋丹辉都能保持镇定,一次次地取出带血的弹片。除了包扎治疗,宋丹辉还主动给伤员喂水喂饭,把战士当作家人。

  18岁的宋丹辉因此被新四军浙东纵队司令部授予“战斗英雄”的称号,排在纵队战斗英雄光荣榜的首位。在浙东的抗日战斗中,宋丹辉与其他卫生员在战场一线共抢救伤员110多人。

  会脸红的“战斗英雄”

  浓眉、笑颜,从竺松民提供的照片中,可以看到宋丹辉有着一种开朗和坚毅。战场外的她,依旧是个会脸红的18岁的孩子。

  关于东、西岙战斗的回忆录里有一段提到,在东、西岙战斗后,何克希司令表扬了宋丹辉。“她是我们革命的‘南丁格尔’。”说到兴奋处,何司令将别在棉衣口袋上的派克牌自来水笔拔出来,高声地说:“宋丹辉同志,请过来接受我这小小的奖品。”接过礼物的同时,宋丹辉的脸红了。

  1945年,宋丹辉随军北撤,次年,被授予“模范医务工作者”称号。1976年,宋丹辉在金华逝世。

  即使母亲生前都未向自己提过这些曾经的故事,可陈云清懂得,这是母亲的选择,如同她16岁毅然从军时一般。

  (本文资料感谢宁波市新四军研究会、奉化市新四军研究会的提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