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7月10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九秩老人的抗战记忆

  ◎绿漪

  

  面前的老人令我油然起敬。九十五岁的她,眉目清秀,花白的头发,梳得一丝不乱。她思路清晰,对答如流。她拿出了相册,里面有许多珍贵的老照片。其中,有一张,是一个大家族的集体照,上面一共55人。这些人中,有大名鼎鼎的陈屺怀、陈训恩(陈布雷)和陈训慈。还有一张,是乔石夫妇和他们夫妇俩的合影。 

  她是翁汶英,是民国名人陈布雷、陈训慈的亲外甥女,是乔石夫人郁文的胞姐。 

  翁汶英的父亲翁祖望,是一位旧知识分子,在当地很有名望。他一生主要是担任陈布雷的秘书。他家起初住在宁波中山公园附近,翁汶英就出生在那里。翁汶英五岁时,全家从宁波搬到慈城居住,租赁了后新屋中央大门的几间房屋。当时,弟弟翁泽宏四岁,后来,妹妹翁郁文、翁华娓先后出生。1935年,因父亲在浙江省教育厅工作,一家人又从慈城搬到杭州定居。1937年,抗战爆发,为避战乱,他们又搬回慈城老家。

  因为战乱,好多学校关闭,学生不能再上学,就自发组织抗日救亡宣传队。翁汶英和妹妹翁郁文都参加了宣传队。“当时,我的大哥在游击支队做政治指导员,带回来很多歌,人家都不会的,什么《游击队之歌》啊,《大刀进行曲》啊,晚上他把我们教会了,白天我们去大街上演唱……我妹妹郁文,是队里最小的成员。”翁汶英说。1939年,慈湖中学因县城校舍被日寇飞机炸毁,全校搬到罗江镇芦山寺,离她家只有20里地。于是,姐妹俩都到慈湖中学上学。 

  1941年4月,日寇进犯浙东,宁波沦陷,慈湖中学被迫关闭,姐妹俩又失学了。1942年春节过后,得到母亲的支持,姐妹俩穿过积雪未融的四明山区,前往当时称为“内地”的国统区,到永康投奔大舅父陈屺怀。

  “可是,敌机屡次空袭,学校里根本无法上课。没过多久,我们又开始逃难了。1943年的湘桂大溃乱,更是使人触目惊心。这次,对我和妹妹的影响很深。”老人回忆道。此时,新四军浙东游击纵队(“三五支队”)在老家四明山区掀起抗日怒潮。1944年秋,妹妹郁文决定回乡投奔新四军。“你要想想清楚,你舅舅、爸爸是干什么的?”母亲不无顾虑地说。“现在国共合作抗日,首先要把日本鬼子赶出中国去!”郁文最终说服母亲,投身革命。她在四明山鲁迅学院学习,投入抗日的洪流。那一年的12月,郁文加入中国共产党。

  这是一个特殊的家庭。父亲,是国民党要人,被称为蒋介石“文胆”的陈布雷的秘书,四女儿却是共产党员。长子翁泽永,是抗战时期郭沫若的机要秘书,屡次帮周恩来和陈布雷传话。而陈布雷的女儿,也就是翁汶英的表妹陈琏,也是共产党员。 

  老人说,当时家里的气氛很民主。在饭桌上,郁文经常发表一些反对国民党独裁专制的话,父亲则委婉地提出不同意见。大哥呢,也在一旁维护郁文。辩论激烈时,父亲说:“我们家里也是国共合作。现在我宣布散会。” 

  虽说,在特殊历史时期,翁汶英的亲人们选择了不同的道路,但是,在抗日问题上,却是同仇敌忾,一致对外。她的舅父陈布雷,反对子女从事政治活动,但是在抗战期间,却积极鼓励晚辈从军救国。抗战期间,他的三子陈适、四子陈迈纷纷终止学业,投笔从戎。陈布雷还特意写下一首五言长诗,题为《送迈儿从军至璧山》。幼子陈远因未到从军年龄,在体检时还特意揣了几块石头在口袋里,以增加体重。后来,仍未被录取,但是,父亲鼓励他过两年再报。

  抗战期间,翁汶英大部分时间在颠沛流离中度过。解放后,她和丈夫胡祖源从上海前往新疆支援边疆建设,达41年之久。在这41年中,她勤勤恳恳,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老伴胡祖源是位学者,著作等身,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1993年8月退休后,经组织安排,他们回宁波养老。他们回乡,有老同学赠诗一首给胡祖源,诗云:“金秋月圆桂飘香,胡翁七旬重返乡。河山已新花当笑,天行健马人自强。”

  硝烟散尽,浩劫结束,山河增色,回望历史,我们应该铭记那段历史,珍惜今天的和平。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