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场 被称为“天纵之圣”、“至圣先师”,高居“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孔子当然足够高大上。但正因其光环过于耀眼,人们往往会忽视甚至无视他平易近人的家常范,从而造成诸多误解。 有人指责儒家罔顾世间实情把道德标尺抬得过高,不但常人难以践行,儒家精英言过于行者也大有人在———不过掌门人孔子还真不是这样。当时鲁国有法,如有人从国外赎回受奴役的本国同胞,则可以从官府领得相关补偿。土豪子贡赎回人后却不去领取,财大气粗嘛,有点任性可以理解的,也许他还有点沾沾自喜。孔子知道后发飙了:你小子不在乎这点钱,可别人在乎啊。鲁国富人少穷人多,你这么高调只会导致更多人袖手旁观,那些流落在外者将因此而难以得到救助,错莫大焉!所以当子路救了一个溺水者又坦然接受对方一头牛的谢礼时,孔子简直乐开了花:不错不错,俺们鲁国一定会有更多人勇救落水者了。你看,这哪是不沾地气的道德大师啊,孔子对人之常情把握的多么细致入微又合乎实际,说儒家“知礼仪而陋于知人心”,实在有点委屈他老人家了。 对于金钱,后世儒者也多有纠结于“义利”之别以致走进了死胡同:君子不言利,把谈钱鼓捣成了一件君子所不齿的事,甚至由此而影响了国人几千年的金钱观。其实孔子可没这么脸皮薄———成长艰难的他早就参透了“财富意味着自由”的人生真谛———“富与贵,人之所欲也”,既然谁都喜欢富贵的人生姿态,我孔丘当然也不例外,所以“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只要能发家致富,赶大车我也干———掏心掏肺,毫不扭捏,不知甩了那些高喊“君子固穷”的孔乙己们几条大街。当然,他并没有陷在金钱的泥坑里孜孜以求,所以前一句话后面紧跟的是“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君子爱财取之以道,后一句话则是用“如不可求,则从吾所好”作为结束。“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一再声明自己不是不爱钱,而是不爱来路不正的钱,够高尚吧?也够平实吧?更够真实吧? 作为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老师,孔子循循善诱、有教无类的大师风范早已流传百世,可他也有自己的小辫子哦。宰予大白天睡觉,他恨铁不成钢: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麻辣异常;子贡没事爱批评人,老夫子含沙射影:你呀,真够聪明的,我就没那么多闲工夫,讥诮风生;因去拜见了名声不佳的南子,子路对他冷言冷语,孔老师急得直发誓赌咒: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我要是做了什么错事,老天爷都会抛弃我的啊)在学生面前无奈如斯,想想也是醉了。在更加困窘的场合,他甚至还会当着学生的面玩“自黑”:谁说我是“丧家之犬”?还真是这样,“然哉,然哉!”估计把学生们都笑抽了。圣人不是神人,看到这样一个有血有肉敢爱敢恨的孔老师,你不得不更喜欢他。 孔子始终是一个“知其不可而为之”的悲壮理想主义者,千难万险颠沛流离都不足以改变其信仰,这是他坚韧人格的最好体现。然而这并不表明他始终会心平如镜气定神闲,眼看着岁月渐长而“道之不行”,风尘仆仆而“天下莫能容”,孔子也会喷发出不可阻挡的忧伤甚至是失望:吾已矣夫(我这辈子算是完了),吾道穷矣(我的主张无路可走了)———瞧瞧我这颗小心脏都被蹂躏成啥样了;有时他也会劝解自己,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并再三表达了对“沂水春风”般隐逸生活的艳羡。当然感叹完了也就完了,他会拍拍脚上的泥土,继续风餐露宿。然而也正是这些碎碎念让人对他多了一份心疼和理解。 虽然满腹经纶,有时也免不了义正词严,孔子却始终很少以高冷的姿态端着,永远那么坚定从容也那么本真率性。前者可敬,后者可爱,相映成趣。或许后世太“高山仰止景行行止”了吧,急吼吼地把他架到不食人间烟火的高位上,也就为其被非议留下了伏笔。 因为太推崇一个人,总有意无意的神话他,结果却可能适得其反,不知道孔子是不是也会这么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