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7月14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做人家

  ◎柴隆

  

  许久不看电视,一打开就看到了老宁波情景喜剧———《药行街》,精明的金家老太由《讲大道》的王阿姨扮演。其中有个情景:一家人聚拢吃早饭,但见金家老太将一块酱豆腐划四份,油炸花生米倒进竹筒数着过泡饭……王阿姨把节俭的金老太演绎得淋漓尽致,入木三分,叫人忍俊不禁,我不由地想到那句宁波方言———“做人家”!

  “做人家”,时常于耳旁飘过的宁波话,意思就是勤俭持家,这种风气贯穿于老宁波人生活的始终。常听坊间流传,过去宁波人日子过得清贫,吃饭吃菜也厉行节俭,一份咸蟹糊摆上桌,用筷子尖蘸了,唯恐过多,还要甩上几甩,才肯摆进嘴里下饭———节约至此,老宁波人“做人家”的形象,可谓深入人心!

  许多“做人家”的宁波人,多少还有这印记:早起买菜的主妇们会用一根竹筷子,串上一根冒着热气的油条,持了走在大街上,算是甬城市井中的一景。买回家,撕成若干小段,一家人趁热蘸着酱油“过”泡饭,一根油条既当早点又当菜,简直可成美味! 

  有一碗蟹糊、几颗黄泥螺与油条佐餐下饭,这样的人家算得上是“小康”了,但即便这样的人家,走出来的子女,其穿着依旧遵循“新阿大、旧阿二、破阿三、烂阿四”的章法,兄弟姐妹较多的寻常人家,大概都有类似经历。

  “做人家”的宁波人,门槛再精,不论手头紧俏,对子女读书教育却从不悭吝,决断分明。旧时,家中若有聪敏善学的“女公子”,必定全力送入“甬江女中”,男丁若不是读书的料,早已打好算盘,托人带去上海大公司做学徒,走上从商路。时至今时,不少宁波人,依旧秉承尊师重教的遗风,故甬城书香依旧。

  “做人家”的宁波人,在家时不动声色,不形于色,外出经商却把笑傲江湖、走四方的豪气装进了心肺。蜚声海外的“宁波帮”发迹,这个“船王”,那个“大王”的背后,哪一个没有精打细算,哪一个不是勤俭持家?甩手全国高校的“逸夫楼”,造福乡梓的医院、学校,哪一座不是出自这些“做人家”的宁波人之手? 

  “做人家”的宁波人,处处节俭,但在大场面上,却从不寒酸,出手极为慷慨。有极品“做人家”的,灶根间的锡罐里,几个红枣,几朵香菇,都会一一数过记着,肚子里的算盘拨得很精准。但晚报上偶尔看到罗南英《一封特殊的来信》时,急忙放下手中的报纸,跑去银行汇款,那些“做人家”的宁波人7天就向她捐款60万元,用爱心感动和温暖着这座城市……还有位家喻户晓的“顺其自然”,仿佛是善良与仁爱的代称,想必也是“做人家”的宁波人。 

  剧中,金家老太有段朴素的念白:“做人家,不是做人家,是在做自家啦。”细品一番,余味三匝。呵呵,百年风气的是与孰非,岂是一句“做人家”,能讲得拎清?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