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7月29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七星桥前的遐思

  ◎赵淑萍

  

  这座古老的石拱桥,让我感到亲切。

  历经五百多年的风雨沧桑,它依然身姿挺拔,横跨南北如长虹卧波。虽说,桥身已蚀迹斑斑,但是,护栏望柱、扇形桥额、桥两边各伸出的一米长的镇水龙首,依然显示出细节的精巧、生动。那三个桥孔,如三面圆镜,映照出江南古镇旖旎的风光。

  桥下的东横河,东通鸣鹤、西接余姚,曾是慈溪重要的水利枢纽。旧时,河上舟船如织。当地丰饶的物产,棉花、杨梅、各种地作货,无不是通过这条河,运往各方。而且,大河临街,每天,桥上人来人往,络绎不绝。取北斗七星的祥瑞,桥名为“七星桥”,是明万历年间姚北望族孙氏所建。桥南的孙家境,有“横河孙家境,纱帽八百顶”的美誉。清康熙年间,桥畔已经形成十日四天市集。商贾、士人、贩夫走卒和引车卖浆之流频频出入,那可是活色生香的市井画图。 

  但是,站在桥前,我无法不想起70多年前的那场腥风血雨。从资料记载中,从老人们的诉说中,我能想象出那次战斗的激烈。

  1941年5月,中共浦东工委派遣姜文光、姚镜人等百余人,组建抗日部队,到浙东三北地区开展抗日斗争。部队番号为第三战区宗德公署三大队,简称宗德三大。当年10月21日,部队接到情报,说是在观海卫的日军抢了一批棉花,要用船运往余姚,第二天清晨途经横河,只有一个小队的鬼子押运。大队长姜文光、大队副姚镜人等觉得战机难得,遂决定第二天早晨在横河七星桥附近、东上河南岸的孔庐庵旁打一场伏击战,袭击敌船,截获棉花。 

  可是,当时,余姚县浒山区龙南乡的一个伪保长认贼作父、卖国求荣,向姚城敌军告了密。因此,鬼子不仅延后了运棉时间,而且从余姚派遣了一个中队的火力,半夜偷偷乘船赶往横河,在七星桥、堰桥和几个制高点布置交叉火力。同时,严密封锁消息,赶集的老百姓只准进,不准出。抗日部队的战士们对这一切毫不知情,第二天一早,照常向七星桥前进。这时,日军在桥上,居高临下,将罪恶的子弹射向他们。敌众我寡,地形又对我极为不利,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血战,除少数突围外,大队长姜文光、大队副姚镜人等29名指战员壮烈牺牲。 

  这就是七星桥战斗,也称“横河战斗”。

  随后,抗日的怒火席卷浙东大地。浙东游击队独立大队很快建立,1942年春天,游击队在当地群众配合下,抓住了向日军告密的汉奸伪保长,就地正法,祭奠英魂。 

  1941年10月22日,历史永远记住了这一天。从那时起,七星桥不仅是横河古镇重要的文化符号,也是日本帝国主义铁蹄蹂躏中国的铁证之一。 

  1995年8月,横河镇人民政府在我军战斗的地方建造了一座六角形碑亭。碑亭正中竖着一方高1.1米、宽2米的纪念碑。纪念碑正面,镌刻着由原新四军浙东纵队政委、浙江省委原书记、中顾委委员谭启龙亲笔题写的“横河战斗纪念碑”七个大字,背面刻有130余字,记载着惨烈的战斗场面和今人对烈士的缅怀之情。 

  当年我在横河任教,清明时节,曾带学生去纪念碑亭、七星桥缅怀英烈,也曾查阅这场战斗的相关资料。记载大都简短,倒是网络上有位叫马水焕的作者写的《海地旧事》,记载略详。当时,已是凉秋,战士们还穿着夏衣作战,急需解决冬衣,所以决定截获棉花,发展抗日力量。准备战斗的那个早上,他们把借来的稻草还给村民(晚上,他们就是借稻草打地铺睡的)。可见,当时我们的部队是怎样的艰苦,纪律又是何等严明。我也曾查找姜文光、姚镜人的材料。他俩都是上海人,有文化,有战斗经验。姜在学生时就开始领导学潮。姚曾领导过农民暴动。照片上的他们,风华正茂,英姿勃发。牺牲时,他们一个32岁,一个30岁。那么,还有27位战士呢?我不知道他们的名字。为了抗日,这些战士从浦东来到三北大地,一路餐风宿露,最后长眠于此。 

  十多年过去,我回到横河,又来到七星桥前。离别经年,变化巨大,街市繁华、高楼耸立,一些古旧、破落的建筑都被拆除,但是,这七星桥,屹立于东横河之上,它将作为珍贵的文物永远保存。“勿忘国耻!”它提醒着人们,自由、独立、和平是如何来之不易。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