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玉毅 国人素来是讲礼貌的,请人给予方便如让路或找人询问的时候常说“借光”。“借光”原指本身不发光的物体接受发光物体射来的光芒,明代的《月影辨》里更有“月借光于日”的说法;后转义为分沾他人的利益或荣耀,如明代阮大铖《燕子笺·辨奸》:“贤契高才,自当首选,老夫借光不浅。”但我钟情于“借光”一词的本义,囊萤映雪是借光,凿壁偷光也是借光,还有我最难忘的借蜡烛的光。 在我小的时候,停电是很寻常的,尤其是乡下人家,每到夏日,三天两头停电,停电的时候就得点蜡烛来照明,有时家里的蜡烛用完了来不及买,就问邻居借个一支两支。那时候,人的戒备心理远没有现在强,虽然每个近邻不一定能赛过远亲,可也算得上是尽心相帮。哪怕他家里也只有一支蜡烛了,仍会拗一截给你。 现在因为停电少了,且许多人家都备有应急照明设备,手机上也有手电筒的软件,很少有人再问邻居借蜡烛。不过“借”其它东西还是常有的。 在未考出驾照以前,我常骑电瓶车上下班。电瓶用的时间长了,有时骑到半路上就没电了,推着走显然不科学,修理店的充电器因是直充,经常烧坏保险丝。所以,我大多数时候会找附近居住的人家借充一会电。初时,也有人说不方便的,但问得几家,到最后总能充上电。充电的时候为了避免尴尬,我会与主人家闲聊几句,碰到健谈的,也会家长里短地给我说上一段,那一刻,感觉仿佛又回到了从前。 从借光到借电,借的东西或许有所不同,但是没有本质的区别。当我们在感慨人心不古的时候,因为有这些“借”,使人与人之间的真情愈发分明。 俗话说,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大抵是劝喻我们做人要讲诚信。借是真情锁,还是真心钥。只有钥匙能开锁,所以有些东西借了是需要还的。当然,也有些东西借了是不需要还的。很多年前看过一则故事:在一个人饿得奄奄一息的时候有人借给他一斗米,救了他一条命,他说将来必定加倍偿还。但是借他米的那个人说:“我并不要你的报答,如果有一天你看到有人如你此时,希望你也能不计报酬地借他一臂之力。”这种“借”便是一种爱的传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