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7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8月07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红色古村杜徐岙

  ◎朱炯

  

  出姚城,往东南,过陆埠水库,经袁马向西,在连绵逶迤的四明山北麓,有一狭长的山村,村后群山重叠,竹林如海,林间小道穿梭,潺潺溪流穿村而过,这就是杜徐岙。 

  杜徐岙旧属慈溪石台乡十七都,与余姚的双雁乡、四明乡接壤,直至解放前一直归属慈溪。众多的竹木,长成绿黛群山,也长成山民的城池。村后古道间布,往西南,经毛山古道,翻过山岗,可达高山、晓岭;向西,经双石门谷地,可至茭湖、南黄;向北,经乌岩,可通冠珮、龙坑。正是因为长藏深山,人径寥寥的地理位置,抗战时期,杜徐岙一直是革命的红色堡垒村。时任浙东区委党委书记谭启龙,军事部长何克希也曾在这儿生活、战斗过。据村党委委员徐亚才介绍,数年前谭启龙的女儿曾来杜徐岙寻访,见到曾经一起生活过的徐安心老人,还能回忆起幼年在杜徐岙的点滴情景。 

  七十多年前的1943年6月,浙东区党委在杜徐岙泥镬里建立了浙东抗日根据地第一个印刷厂,由夏子明任厂长,有工人十三人。6月底,印刷厂试印出了浙东抗日根据地第一份综合性报纸———《浙东报》,这是浙东抗日根据地第一次由铅字排印的报纸。 

  抗战期间,我党在同日本鬼子进行艰苦军事斗争的同时,还在经济领域同其进行激烈的斗争。为发展生产,抵制敌伪钞的进入和流通,浙东区党委设立了浙东银行,发行了货币。这些被称为“抗币”的货币,在没有硝烟的金融战线上突破敌人的封锁,为抗战的胜利作出了卓越功勋。浙东抗日根据地的抗币最早都是从外地输入的。1945年春,经过艰苦的努力和探索,杜徐岙印刷厂终于印出了浙东抗日根据地自己的“抗币”,结束了从外地输入的历史。 

  说起浙东韬奋书店,人们自然而然会想到梁弄,其实韬奋书店最早也是建立在杜徐岙。为纪念邹韬奋,中共浙东区党委将原“浙东书局”更名“浙东韬奋书店”。1944年冬,由诸克兼任经理的韬奋书店在杜徐岙成立。诸克(1921-1945),又名宝恕,萧山市城厢镇人。194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1941年任苏北韬奋书店负责人。1942年调浙东游击纵队工作,继而调任中共浙东区党委宣传部秘书及出版发行科科长。1945年,浙东游击纵队北撤时在陆埠牺牲。 

  村里的几处现存古迹更是见证了抗战的历史。1944年8月,浙东敌后临时行政委员会(浙东行政公署)文教处在杜徐岙徐氏宗祠创办了“浙东鲁迅学院”。徐氏祠堂称“庆衍堂”,重建于清代乾隆五十九年(1794)。据村里86岁的徐水土老人回忆,祠堂朝东,祠堂前置有旗杆石,西面为大厅,天井中原有大戏台,两边各三间厢房,是徐姓族人“崇宗祀祖”和商议族内重要事务的场所。后由于建杜徐岙小学及村委,拆除了祠堂的大门及戏台,厢房也只剩下部分,尚保留的大殿里,粗壮的大梁,精细的雕刻,仍可想象祠堂昔日的辉煌。在原先挂匾额的位置,那颗实木雕成的五角星十分醒目,尽显当时雕刻者的遒劲雕功,也可以想见鲁迅学院新建时的繁荣光景。 

  浙东鲁迅学院吸收大批知识青年进入根据地,为扩大发展根据地而培训干部。由黄源任院长,楼适夷任副院长,林尧任教育长,设教务、总务两科。后因战斗关系,流动到让贤、白鹿、陆埠、下官、梁弄,最后才在横坎头安定下来。作为院长的黄源是浙江海盐人,曾留学日本,时任浙东行政公署文教处处长,浙东区党委宣传部副部长,鲁迅学院院长。解放后,黄源曾任华东军政委员会文化部副部长、浙江省委宣传部副部长、省文化局局长、省文联主席、省作协主席。 

  与徐氏宗祠同样见证了抗战历史的还有始建于康熙三十六年的上东岩庙,俗称大庙。坐北朝南,原有山门、大殿、戏台及东西看楼,现仅存七开间的大殿。前设卷棚,雕刻与宗祠同样的精湛,檐柱全部为方形石柱,石柱上镌刻的“万姓桑麻沾惠泽,千秋俎豆酬神恩”等数联,均出自笔者先祖、清道光九年探花公朱兰之手。1945年9月,浙东纵队后勤部以国民革命军浙东纵队留守处的名义在大庙驻守。

  七十年后的杜徐岙古村,依然静守着一份安然。昔日抗战的遗迹虽然正慢慢消失,但发生在这个四明山古村落里的许多故事,并没有因不为人所知而不够精彩,也没有因未载入史册而停止流传。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