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8月10日 星期一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河岸上芦苇
最后的影像

  ◎徐敦立

  

  台风过去,已是风轻雨细,窗外,楼下后花园的芦苇依然浸泡在水里,这不禁更让我担心它们的命运了。

  我不止一次地坐在楼上的圈椅里遥看河岸的芦苇,一面欣赏着芦苇的风姿,而隐隐的担忧无数次地冲击我的内心,总觉得这些芦苇不知哪一天就无可挽回地消失了,消失于时空再不得影踪,消失在我们行走的现代化路途之中。这些芦苇应该是自然生长在河边很多年了,它们没有因为小区的建设被砍掉已经是万幸。延伸到河边的草坪地没有把它给侵削去,还给它们留了一定的生存空间,这让我们这些外来户还能够幸运地饱一饱眼福。 

  看到芦苇,你不可能不想起《诗经》里的《蒹葭》,你的嘴上不自觉地会背出那些千古传唱的句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我看过很多的翻译,有散文的也有韵文的,但总是感觉意犹未尽,于是在几年前自己随手写下了这样的句子:“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我看到这样一个男孩,他欢快地蹦着跳着,从远处的茅草屋里走来,快乐与憧憬幻化为一片繁茂的芦笛;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我听到他哼着的忧伤的歌儿,凄楚与追寻流淌成一溪永定河水,美妙的歌声穿透三十个世纪的时空,缓缓回旋在女孩的心田……我徜徉在乡村的河岸,我在城市的内河寻觅芦笛;我从女孩的眼眸里看到一个忧伤的世界,我对着那永不消逝的歌声献出我的痴迷;我们行走在一个诗情消逝的时代,那是我们民族精神的根……” 

  这些句子似乎很适合我一个他乡游子的情怀,是不是正因此,我对岸边的芦苇才更情有独钟呢?

  芦苇不是仅仅作为景观矗立在河岸上的,它们还有实用价值。芦苇可以用来编成席子,席子是古人生活中的重要物件,可以铺在瓦下遮风挡雨,也可以铺在床上用来睡觉,叫芦席或者苇席;可以编制成篱笆或门,叫做芦藩、芦扉;可以当燃料,叫做芦柴;芦叶可以制成芦笛,用于吹奏;芦花还可以代棉絮做成冬衣……

  前一段时间,大概是六月初,我的朋友说,九曲河要规划,规划公司找到他。作为文化顾问,他是一个理想主义者,说希望尽可能地保留沿河两岸的文化古迹以及自然风貌。但这何尝不是一个不可实现的理想呢?正像我的另一个朋友所说,河岸规划第一是要防洪。每年宁波台风来临,都面临严峻的防洪问题,具体到我们这块就是奉化江的倒灌问题,每年都有好多天路面严重积水,甚至好多天单位都要放假或者调休。这样说来,河岸整治,加高,成为河岸景观大道是不可避免的了。 

  现在,台风来了,整个的河岸都淹没在水中,似乎更加剧了芦苇的悲情。那么眼睁睁地看着楼下的芦苇被铲除,河岸被加高、芦苇飘飞的地方建起栏杆,修起景观大道,也是无可奈何的事情了。像我这么一个还有古典情怀的人,是不是有点心疼或者文艺一点说怅惘呢?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