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地理志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8月16日 星期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横涨村寻古

  横涨村七乡桥

  □陈武耀

  

  横涨村,俗称“横涨桥”,地处鄞州区石碶街道西端,紧邻奉化江畔,34省道穿村而过。村民主姓杨。村内河道纵横,素有“八漕九桥”之称,堪称典型的江南水乡,主流南塘河由西向东贯通全境,在村域内长达千余米。

  横涨桥原是一座长约3米宽约2米的单孔石梁小平桥。相传很久以前,桥下有一条约2米宽600米长的小河直通奉化江,每逢涨潮,下江的黄泥水横向涨到上河(南塘河),故称“横涨”。后在奉化江畔靠横涨桥一侧建造了一座简易的碶闸,以调节涨潮退潮,但因“河直没风水”,横涨桥人在南塘河两侧特意挖了六条漕,即下河漕、卖鱼漕、小庵漕、墙门漕、市漕和吴家漕,同时为了灌溉农田,又挖了西头漕和北头漕,这样横涨桥共有八条漕。为解决河漕较多带来的行走不便的困难,人们又建造了集贤桥、七乡桥、镇安桥等桥,把整个村庄连接在一起。

  如今的横涨桥已是一座水泥平桥,且移建在原桥靠西约50米处。旁有建于明代后期的杨氏宗祠,供奉杨守隅等列祖,1945年重修。杨守隅(1447-1525),出身于有“一门五进士”之称的鄞县杨氏望族,明成化二十年(1484)进士,为官有政绩。宗祠在解放后曾作为供销社商业用房,因年久失修,十年前由村委会出资修缮,兼作村老年人活动场所。现因村里新修了设施齐全的文化礼堂,老年活动室也随之搬迁。

  过文化礼堂,远远便望见那座横跨南塘河上的七乡桥。七乡桥初为浮桥,始建年月不详,后为石结构,1930年改建成水泥框架结构三孔两墩平板桥,至今保存完好。明嘉靖《宁波府志》载:“七乡桥,县西南三十八里,通它山之水,溉七乡之田。古有浮梁,为风涛所圮,国朝永乐三年(1405)重建石桥。”可见七乡桥是因水“溉七乡之田”而得名。

  七乡桥由里人张传保等募资改建。张传保(1877-1952),字申之,清光绪二十七年(1901)举人,世居鄞县栎社乡里仁堂村(今石碶街道西杨村里仁堂),后当选北洋政府国会众议院议员,因不满曹琨贿选总统,毅然辞归故里,一生热心公益事业,造福桑梓。

  由七乡桥向西,再行数百米,便到了下水碶自然村,那里最有名的要数积渎碶了。积渎碶为五孔碶桥,是古水利工程遗址,又名“下水碶”。该碶为唐代鄮县令王元暐始建,系它山堰配套工程之一。据南宋鄞县著名学者魏岘《四明它山水利备览》记载,王元暐在建成它山堰后,考虑到大暴雨后泄洪能力不足,又在南塘河上分别建了乌金、积渎、行春三座碶闸,以启闭蓄泄。据说为选好碶址,王县令就在上游放三只木鹅任其漂流,在木鹅停下的地方建碶,其中第二只木鹅停下的地方建的碶即为积渎碶。

  1948年张传保等人在疏浚南塘河时又对积渎碶进行了维修,并改建成水泥平桥。碶桥中间栏板上题额“积渎碶”三个大字,额的上下款分别为“民国三十七年十月”“鄞县西乡水利协会重修 章溪崔凌霄书”。崔凌霄是樟村崔岙人,和其父崔锡畴同为宁波著名的书法家。名家的字题在古碶上,自然是锦上添花。

  积渎碶自古以来起着阻咸蓄淡排涝的作用,使百姓旱涝保丰收。现因水路改道,碶已废弃,碶的南面垦为菜田,北面则盖了房子,而作为桥的功能还在。原用于闸门启闭的五根立柱构件一直伫立桥旁,尽显沧桑。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