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5版:影视风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09月06日 星期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寸山河一寸血
百团大战震人心

———看影片《百团大战》

  □洛 风

  

  在观看电影《百团大战》之前,我没有阅读过关于这段历史的详细记载。这场大战在我这个曾经经历高考的文科生的记忆中,大概只是一场振奋人心、意义重大的战斗,对它的了解也仅限于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寥寥几页,时间、地点、人物以及重大意义。至于这场战争的艰难和惊险、详细的来龙去脉,书本没有给我们介绍,历史老师也没有讲授,因为考试只需要区分它与其他战斗的区别。

  假如没有观看这部电影,对百团大战的印象大概还停留在原先高中那个阶段,甚至可能随着时间的侵蚀,那些尘封的、原本就不太详实、真切的记忆会变得更加模糊。

  正值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70周年,所以在可爱派们观看萌萌的《捉妖记》,文艺派们感受励志的《滚蛋吧,肿瘤君》,推理家们沉迷悬疑的《烈日灼心》之时,我选择了观看《百团大战》,向彼时牺牲的英勇的人们致敬。

  《百团大战》斥资巨大,战争场面气势磅礴,真实震撼。导演宁海强、张玉中均有多部军事题材影视作品,经验丰富。著名演员陶泽如饰演日军将领口中“其悍似虎,其志如钢”的彭德怀,刘之冰饰演不骄不躁、细致周密的左权,还有印小天、吴越、唐国强、邓超等演戏到位的演员参与,阵容强大。

  电影开篇出现的字幕简单介绍了故事发生背景。1940年中国抗战处于困难的战争相持阶段,日本法西斯急于征服中国,国民党统治区妥协和悲观情绪日益严重,日军调集重兵,对共产党领导的华北抗日根据地推行“铁路为柱、公路为链、据点为锁”的“囚笼政策”,八路军的抗战空间被不断压缩。画面之后切换到真实战场,张自忠将军出现,那一句“天津没守住我走了,北平没守住我走了,华北没守住我走了,今天我不走了”,军人的骨气和勇气跃然胸前,让人潸然泪下。种种战败,侧面反映国军在正面战场节节败退,士气动荡,全中国乃至全世界,都需要一场大战的胜利,八路军到了不得不出手的时机。

  毛泽东、彭德怀、左权相继登场,为国家、为人民忧虑。日军的“囚笼政策”,美其名曰“华北治安肃正计划”,试图压缩中共生存空间。日寇在战争过程中推行惨无人道的烬灭政策(也即“三光”,杀光烧光抢光),甚至连刚出生的孩子也不放过,姚家峪就是一个例证。危难之际,彭德怀提出了“多点进攻、全面开花”的战法,想要通过一个大行动,证明八路军的存在,证明中国人还在战斗。

  通过众人谋划、齐心协力,一夜之间,日军引以为豪、深度依赖的正太、同蒲、平汉、津浦铁路被全面突破,以致“华北治安区”的铁路运输全线瘫痪。看到八路军运筹帷幄,用极少的伤亡取得极大的成功,日本人气急败坏,观众的心情是非常过瘾的。接着,为了巩固战果,应对日军报复,八路军乘胜攻击兵源和物资输送的重要基地———娘子关车站。虽然日军武器先进、训练有素,但八路军拼智慧、拼勇敢,再次获胜。之后,西营坞也被攻克。战果不断被扩大,振奋军心,原计划22个团参战,后来实际有105个团参加,于是彭德怀称之为“百团大战”。这一战斗的胜利让中国人振奋,同时也让国际震撼,证明了中国将继续战斗,不会妥协,不会投降。

  片尾采用字幕形式,与片首遥相呼应。以曙光乍现的黎明为背景图片,用文字简要总结:这场历时5个多月的大战,其间包含大小战斗2000余次,攻克据点约3000座,歼灭日军4万多名,粉碎了日本的“囚笼政策”,迟滞了日军前进步伐,振奋了抗日军民的士气,阻击了日寇诱降的阴谋,更加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最后一定会胜利的信心。

  影片《百团大战》在整个宏大叙事的过程中,有着许多感人至深、有血有肉的细节。比如黄岩洞兵工厂的军工师傅冯骥松,专心研制各种武器,最后在兵工厂保卫一战中壮烈牺牲;比如为牵制日方骑兵而牺牲、怀中还揣着给彭德怀的布鞋的哑巴;比如为救战友姚尚武而被炸死的梁政委;还有那些为让火车撞上敌人强大的装甲车而扳铁路轨道、前仆后继的八路军战士……这样的场景,这样的情节,的确让观众为八路军的勇敢无畏、爱国爱民而感动,为人民的同仇敌忾、全力配合而感动。

  影片中说到,“百团大战,就是一场人民战争”,因为八路军与人民如鱼水关系,人民是这场战争的主体和强大动力。这,也是毛主席在其光辉著作《论持久战》中所论述过的。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