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马楚晗和妈妈项晓敏 |
项晓敏 (镇明中心实验校区203班小记者马楚晗妈妈) 暑假的最后一天,我在客厅写剧本,朵朵在她的房间写她暑期的最后一篇作文。我们约好了,互不打扰,一小时以后交流彼此的“文字果实”。结果一小时以后,我走进她的房间,看到的依然是《夏日玩水》这一行题目,和桌上很多很多白色的橡皮屑以及几乎擦破了的作文纸。还没等我开口质问,她的眼泪率先掉了下来。 “妈妈,我不知道怎样开一个好头,也不知道用哪些漂亮的词语来描写夏天?” “妈妈不是跟你说过,作文只要有真情实感就可以了吗?你是怎么感受到的,就怎么写。” “可为什么我每次写完了,你总说这个头开得不够好,要是这么写就更好了。还有你说的那些好听的词,它们也不会自动从我的脑子里蹦出来。” “那你能蹦出来什么就写什么吧。” “可如果那样的话,你看我作文的时候总是皱着眉头,我知道,这就说明你不喜欢我写的作文。”说完,泪如雨下,继而,嚎啕大哭。 我愣在那里,回想她说的一切———我有吗?看她作文的时候皱着眉头?我真的有以自己写文章的标准在要求一个才上了一年学的小女生吗?透过那些泪水,我仿佛看到了自己的急功近利和完美心态。 在教育孩子这件事上,几乎没有一个家长会承认自己要培养完美小孩;在现代的教育理念中,更多的人都会赞成“放养、宽容、接纳”。但在实际的生活中,我们却会在不经意或者说无意识中“挑剔”孩子身上的“毛病”、“缺点”,虽然有时这些根本就称不上是“毛病”或“缺点”。于是,孩子在这些完美的标准面前,显得是那样的“不合格”;于是,我们拿出规矩、目标、批评和惩戒等种种自以为正确的概念和手段,对孩子进行规范;于是,在完美期待中长大的孩子,天性就会被过度地驯化,他(她)作为独立的“自我”无法正常地舒展,却耗费太多的精力去适应家长和他人的要求;就像这个坐在我身边写作文的小女孩,枯坐一个小时,也无法落笔写下一个字,因为她满脑子想的是,“我如何才能写出一篇让妈妈满意的作文”,而不是,“我的作文”。 老子曾说:大盈若冲,其用不穷。大意是有缺憾才是真正的完善,才有无穷无尽的后续动力。所以,接纳孩子的不完美,才是体现我们家长勇气的一种完美行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