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10月22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那一泓清泉

  ◎严凤菊

  

  小时候家在上海,家境贫寒,夏天,我从不知冰激凌的滋味,冬天,只闻到寒风从马路对面吹过来的糖炒栗子的香味;可自从上小学识字以后,在街头小书摊一分钱看两本的小人书中,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世界:小金鱼在梦幻似的大海里游动,为报恩帮老爷爷实现了一个又一个愿望;善良的丑小鸭最后变成了白天鹅;美丽勤劳的灰姑娘最终赢得了王子的心……精美的图画,浅易的文字,讲述着充满真善美的故事,像一股清泉流入我童稚的心灵。做一个善良、勤劳、知恩的人多好啊,可不能学老渔婆的贪婪,也不能像灰姑娘的姐姐,又懒惰,又愚蠢! 

  读初中时,我家已搬到宁波东乡。正逢自然灾害,与物质贫乏相对的是,我看了大量流行小说,亚瑟的铁汉柔情,林道静的人生追求,柯察金的坚韧顽强,让我读得如醉似痴。这些小说中的主角充满了人性的温暖和人格的魅力,引导我进入他们的精神境界,我想学做和他们一样的人。高中时,我开始涉猎外国古典文学,读莎士比亚的剧本,如饮醇酒,读普希金的诗,总像一股暖流在心头流过,读《战争与和平》,脉搏随着娜塔莎命运的起落而跳动。读这些伟大作家的书,使我向往一颗高尚的心灵。我曾大段摘录书中的华章,积累了好几本读书笔记,不时打开欣赏。 

  我那么钟爱的文学,却没有成全我。1964年高考,作文题是“读报有感”。我自以为发挥得洋洋洒洒,却出了偏差。据去杭州改试卷的班主任事后告诉我,我的作文是被当作“文笔流利,而政治倾向有误”的样卷判零分的。想想也是,“封资修”的东西读得多了,难免会在文章格调、思想倾向上留下烙印,和当时的政治气候不合。 

  从此,我的人生拐了个大弯。我从代课、民办老师做起,一头扎进山村从教。在明堂岙时,每年暑期都和农民一起参加“双抢”,在“外洋田”种田割稻,弯腰躬背一整天,暮霭中推着装满谷箩的手拉车,还要走十几里上坡路回家。路过溪坑,双脚浸在凉丝丝的水里,真不想起来。晚上,青灯寒舍,我痴心不改又捧起了书。也只有书本,才使我的精神有一片栖息地,才给我带来些生活的希望。只是山区闭塞,难觅书香。我逢人就问:“有书吗?”一次,人家给了本夹着鞋样的老黄历;还有一次,有人家“掸尘”掸出本封面发黄、边角卷起的《简·爱》,我如获至宝。大年夜,山风扑打着窗棂,丈夫和孩子们在外屋围着煤球炉做冻米糖,我歪在里间床上打开了书。隐约听到远处传来的鞭炮声,门外孩子们嬉笑着,可是这一切,随着女主人公命运的沉浮渐行渐远,简·爱离开了冷酷无情的舅妈,来到了劳渥德寄宿学校,几年后又离开学校到了桑斯菲尔德,遇到了爱德华·罗切斯特……夜深了,关门炮已响过,四处一片寂静,亲人已在身边熟睡,而我的灵魂还和简·爱一起在流浪。读完全书,已是晨光熹微,我忘了新年该做的事,眼前全是简·爱的影子和罗切斯特痛苦的呼唤:“简!简!” 

  岁月荏苒,我已年过古稀,一直只是个普通的中学语文老师,没有显赫的地位,也没有骄人的业绩,可是六十多年来不间断的阅读,使我心里始终流有一股清泉。经历无数世事,我不曾迷失方向,也没有沉沦。阅读给了我最好的精神营养,在艰苦、低迷的任教日子中,我始终追求认真做事,坚持清白做人。 

  去年暑假,我在温哥华女儿家中旅居三月。在看过了格兰威尔岛的风情、斯坦利公园的景致后,感到了无书可读的寂寞。打开书柜,在外文书中,只有一本中英文对照的一则则类似心灵鸡汤小故事的书,不久就“消化”完了。外孙女试着把我领到离家不远的北温市图书馆,在二楼一角,竟然发现了中文书架。我挑了本琦君的《母亲的金手表》,在安静就读的老外中间,找了个位子,顾自看了起来。此后每天下午,我都有了好去处,直到飞离温哥华。 

  几年前搬了新家,离鄞州图书馆很近,每次去图书馆,都要借一大袋书回来。在慵懒的午后,泡一杯清茶,坐在窗前,细细品读,享受我的晚年。

  读书这一泓清泉,滋养了我的灵魂,充实了我的人生。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