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郁妍捷 马克·奥斯本执导的电影《小王子》改编自安东尼·德·圣-埃克苏佩里在1942年完成的同名童话小说。 70多年来,《小王子》图书陪伴了包括我在内的一代又一代孩子的成长,所以我不在乎这部电影的导演来自哪个国家,但我很在意导演是否将这部名著好好呈现。很难想象,一个土生土长在美国的好莱坞导演居然准确抓住了法国文化精髓,影片一在戛纳电影节上亮相就赢得掌声雷动。不可否认,影片体现了从一部世界著名童话到银幕转变过程中的关键变化。 关于动画效果,导演在电影《小王子》中将电脑三维动画技术手段和纸质定格动画形式交替穿插。动画里的现实场景,导演运用了3D电脑技术,显得华丽流畅,细节真实可感;而动画里的想象场景,导演则采用了定格动画的形式,纸质的动画人物在电影里充满了十足的古典味道,朴素而清新。两种不同效果的融合与碰撞,是导演在这部电影中别具一格的创作———两个部分显得泾渭分明,我也能感受到导演对世界名著的善待和致敬,以及极力唤起人们对读书和纸张记忆的努力。 关于情节表现,在马克的《小王子》中,导演设置了两条线索,一个是原著《小王子》中的故事情节:小王子戴着他的黄色围巾见识了各个星球上的荒唐的大人们;一个是面临成长与升学压力的现代小女孩的故事。两部分的线索经过一位老迈“飞行员”来进行串接。电影里,我见证了中心人物小女孩的主要变化,同时,我觉得这种变化对整个故事情节的意义产生了深远影响。 银幕上,漫天闪亮的星星是天空中点缀的风铃,孤独的小王子默默地在自己的星球上铲着猴面包树的树苗,落寞的背影令人印象深刻,暗色的笔调一如小女孩孤单的背影,一人独自奋战在书桌前,死板而又无奈。但小王子脖子上那条随风起舞的黄丝巾是画面中唯一不多的暖色,像耀眼的阳光,又似跳动的火苗,就像小女孩眼中的隔壁老爷爷家,缤纷夺目。也许每个孩子都有可能有一个寂寞的童年———因为学业的压力,因为父母的希望,孩子们压抑着自己的天性,克制着“不听话”的冲动,只身在学海中奋勇向前,不辜负父母有条件的爱。 观看影片中,我落过一次泪。画面定格在小女孩用吸尘器吸掉墙顶贴着的纸星星时,我的心无比的痛,眼泪不自主地落下来———星星是小女孩的梦呀,清理星星就是在清理着自己的梦。不管是不是在赌气,但否定自己的梦,拔除自己的梦想,就像在切割自己的肉,这样的痛楚我深切感受过。我有时也想像小女孩那样,从现实中出走:如果今天的快乐我都无法自己做主,谁又能保证未来的生活如理想般幸福呢?其实,每个成人有时候都是小孩,只要不曾忘记———忘记自己的初心,这样做,哪怕是长大,也会成为一个有趣的大人! 电影《小王子》就是导演写给我们的一封情书:温暖的台词,句句催人泪下,它在告诉我们,纵然现实的道路曲折而且漫长,但前方依然会有希望在闪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