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 坤 作为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印象派绘画曾经盛极一时。19世纪后半叶至20世纪初,马奈、莫奈、梵高、高更、保罗·塞尚等一大批杰出的印象派画家脱颖而出,他们用画笔为世界留下了无数艺术经典。然而,一般的美术爱好者对印象派虽不陌生,但有碍于印象派光色变幻的绘画笔法,还是难以真正看透印象派。为了避免走马观花式的印象派绘画欣赏行为,漫画大师丰子恺著书《如何看懂印象派》,通过5个章节上了一堂印象派绘画的“启蒙课”,足以使人们对印象派绘画有了一些更加清晰的了解。 什么是印象派?丰子恺认为,印象派的产生有种种近因与远因,但归根结底是时代精神的产物。“放太阳进来!在白昼的日光下面描写物体!”———作家左拉《杰作》一书中的这段话,是对于印象派的最佳概括。这种理想,就是印象派的出发点。马奈是印象派的始祖,他所推崇的“外光派”成为印象派的起源。马奈反对将色彩作为说明事物对象的手段,拒绝“为色调的色调”,而是主张“色彩的谐调之美才是绘画存在的全部理由”。 马奈的理论因与传统的绘画观念冲突严重而备受嘲讽指责,他的画作经历了千难万阻,才得到主流社会的接受与认可。譬如1863年,马奈的作品《草地上的午餐》落选巴黎画展,陈列于落选者沙龙。人们因为画的内容而对马奈攻击谩骂,就连拿破仑三世对他的画作也颇有微词,皇后更只看了一眼便拂袖而去。然而,他们其实都忽略了,马奈创作这幅画的目的,在于实现色彩的和谐,绘画的内容仅为色彩服务,不应被上升到如此高度。 如果说马奈的“外光派”是印象派的起源,那么莫奈“刹那印象派”的产生则宣告了印象派绘画的真正出世。据说,莫奈在晴空之下观察光色,竟有所悟,决定终其一生“为色彩感觉所支配”。于是,莫奈以为“形不过是光的象征”,他甚至用自然科学者的实验来参与绘画,把太阳的光与空气的色用三棱镜分解,得出强烈的原色来完成绘画。如果说马奈是“用形来写光”,那么莫奈便是“用光来表形”,显然,莫奈这一位描写“刹那的光”的画家,将印象派的理论和实践都进一步丰富完善了。 在那之后,印象派又衍生出“点彩派”,他们不仅以光与色为绘画的本身,又更加科学地研究光的作用、色的分化。例如:几分黄与几分红搅拌,会合成什么颜色;几分明与几分暗交织,又能呈现出怎样效果……如此精细调配,难怪在丰子恺看来,新印象派的作画简直同配药一样。尽管新印象派影响有限,但可以说作为新印象派的代表人物,修拉、马丹在自然主义之路已经山穷水尽之时,为绘画觅得了另一条生路。后期,保罗·塞尚、梵高、高更、卢梭等人,成为印象派绘画最杰出的传人,他们以超凡脱俗的绘画能力和坚持不懈的艺术精神,将印象派艺术进一步发扬光大。 提及作者丰子恺,许多人对他的漫画和散文印象深刻。其实,丰子恺最早修习的是西洋画,与印象派颇有渊源,他的老师李叔同便深受印象派风格的影响。丰子恺深谙艺术理论,自身画功极佳,他对印象派的理解独到而且深入。《如何看懂印象派》一书中,丰子恺正是以画家之眼审视画家及其作品,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为人们上了一堂精彩的印象派教学课。关于印象派的兴起、形成、发展、衍生,在丰子恺笔下专业而通俗地呈现出来,这对于帮助读者更好地领略印象派画作中的妙谛,一定会大有裨益。 (《如何看懂印象派》丰子恺 著 新星出版社 2015年9月第一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