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读书馆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11月29日 星期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动物的本能到人类的本性

———读《动物也疯狂》

  □刘英团

  

  人类和动物之间有着紧密的关系。或者说,“动物就是人类的一面镜子,了解动物也有助于更好地了解我们自己”。麻省理工大学历史和人类学博士劳蕾尔·布赖特曼因宠物狗奥利弗的表现与人类的分离焦虑症高度吻合,而对动物的情感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她用了3年的时间走访世界各地深受精神疾病困扰的各种动物以及他们的看护人。经过“调查研究”以及“几十年来的科研成果”分析,她在《动物也疯狂》一书中指出,“动物在不同情境遭遇中也会有与人类相似的各种情绪,甚至会罹患抑郁症等精神类疾病。它们和人一样,需要得到关爱。而一旦得了心理疾病,在得到及时、正确的爱与药物治疗后也会痊愈”。

  《动物也疯狂》可以说是一部生物进化学的历史,它见微知著、以小写大,让人类在动物的本性中重新审视自己。除了黑猩猩有被人确认的“表现出更加外显性的、多样化的沟通方式”之外,许多养狗和养猫的人都相信动物是有情绪的,它们快速摇动尾巴的时候就表示高兴,并借此传达情感。研究表明,人脑中有一类纺锤体神经元负责调控诸如欢喜、愤怒以及同情之类的情感。而这类调控情感的神经细胞并不仅仅存在于人类大脑中,科学家在鲸、海豚还有亚洲象的大脑中也能检测到同样的神经元。美国盖茨堡学院的神经科学家史蒂文·西维还发现,小鼠在玩耍的时候,它的大脑还会释放出大量的多巴胺———一种同样能够调节人类快乐和兴奋等情感的化学物质。

  “若要了解动物,首先你得了解自己。”劳蕾尔认为,人类其实是一种没有什么特别的动物。这话听起来深奥,但又是基本常识———“它们(动物)和我们一样,会感到开心、难过、饥饿和满足。”尽管在漫长的进化史中,人类用各种“文过饰非”的手段来掩藏着自己的动物本性,以合乎一个文明人对于绅士与淑女形象的追求,但是,动物们的存在却时时提醒着活在美好梦想中的人们那永远无法磨灭的动物性。很多动物和人相比,不仅仅是在基因和生理上相似。以黑猩猩为例,它不仅同人长得很相像,一些行为同人也很相似。比如,黑猩猩不但能表达爱、恐惧、焦虑、嫉妒、悲伤和创伤等情感,还会制造和使用工具,并将这些技巧传给他们的后代。这意味着,黑猩猩可能已经拥有复杂的社会层次和文化,或者黑猩猩已经能通过某种不为人类所掌握的符号、标记学习和使用人的语言,唯一的区别就在于它们缺乏声带生理器官来掌握语言和开口说话。

  《动物也疯狂》最有价值的地方,是劳蕾尔表达的鲜明有力的批判意识。人实际上也是动物,“即使在今天文明发展的最高阶段的时代,有伟大的科学发现,我们的行为仍然经常有很大一部分,甚至绝大部分出自于无意识的本能、欲和习性的”(卡尔·考茨基),也是动物的一类,因为“人也并不是仅仅进行有意识的行动的动物”。按照达尔文的进化论,“人类之所以能够从众多哺乳动物中脱群而出,这是自然界竞争淘汰的结果”。在劳蕾尔看来,人与其说是理性的动物,不如说是符号的动物。人是创造符号,并以此创造文化的动物。人既然是一种动物,就一定会有动物的某些属性,但是人与动物这种属性的差别是根据物种竞争适者生存的进化需要和人作为有思维的高级动物所具有的特殊性所决定的。

  动物之间也有信任,人类的信任与其它动物的最大区别在于,这种信任不单单建立于表面的狩猎协作关系,往往胜在有着更为长远的目标和精神层面的协作。作为人类未来发展方向的一种寻找尝试,劳蕾尔在《动物也疯狂》中也谈到了动物“疗伤”对人类的镜鉴价值。

  用动物学的观点去看待人类的行为,是一件非常有意思也是非常有意义的事,因为它可以矫正人类从来没有摆正位置的谬论。其实,人之为人的过程,也是人不断地与其动物习性作斗争的过程,又抑或只是表面深恶痛绝,内里却盼着能和平共处。

  当然,我觉得《动物也疯狂》一书并不是没有缺点。比如,劳蕾尔在分析动物和人类的区别时貌似将二者置于两个极端,而不是将他们放在一个恒定的平台上,这显然有悖“了解动物,就是了解我们自己”的研究目的。

  (《动物也疯狂》;【美国】劳蕾尔·布赖特曼/著,张宝文/译,中信出版社2015年11月版)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