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12月01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包子种种

  ◎陈慧

  

  包子是我的心头好。从记事起到现在,从娘家江苏跨省到夫家浙江,舌尖上品尝过的包子各种各样。 

  包子馅林林总总,最常见的甜包子有豆沙馅、芝麻馅、纯白糖馅,也有剑走偏锋的,比如我奶奶以前蒸包子就喜欢把炒熟的花生米碾成糊,再掺上熬好的猪油白糖做馅子。味道上佳,可惜是非卖品,邻居家的小孩子来串门,恰逢包子出笼,即可幸运地享受一只。吃完包子后和我玩扔沙袋或跳房子时必须让我一局,倘若他有一点不情愿的表情,我立刻威胁他:“你不让我拉倒,下次不给你吃我奶奶蒸的包子了!”彼时农村物资匮乏,能吃到美味的包子委实不易,邻居家的小孩子再不甘心,也只能为“包子君”折腰。 

  咸包子的内容就稍微丰富些了,光是老家的包子铺里卖的就有好几种:灌汤包、大肉包、青菜香菇包、萝卜丝包、咸菜包、粉丝包以及三丁包。灌汤包是老家的特产,颤悠悠的皮冻是馅子,包好,上蒸笼,然后以白胖松软的样貌现身。吃的时候,要先在包子的边缘轻轻地咬个小口子,然后慢慢吮吸流动的包子馅。我先生去江苏时第一次吃灌汤包,并不知道它的奥妙,托在手上很随意地咬了一大口,包子君顷刻受伤,肚子里的馅子很不负责任地摊了他一手,他既尴尬又惊讶:“咦!包子里的汤是怎么灌进去的?”为了尊重灌汤包的隐私顺便打击一下他的骄傲,我没有告诉他谜底,让多个感叹号和问号同时挂在他的心里,上下求索地晃荡了好久。 

  和灌汤包高度相似的是小笼包,我多年前吃过豆浆店里的一款:一层薄薄的包子皮,裹住滚烫的汁液,吃的时候服务员会配备吸管,根据个人口味蘸点醋与辣椒酱。味道不见得有多独特,对女孩子的吃相倒是有些要求。面对一笼精致小巧的小笼包,实在不好意思大快朵颐。我吃完后立马转身挥手,像个负心汉似的不曾带走一丝香气。 

  从我唇齿间穿梭过的包子,最是扬州的三丁包让我难忘。扬州人口味偏甜,糖是首当其冲的调味品,几乎所有能够放进嘴巴里的食物都是加了白糖的。在甜字当头的淮扬菜风中,三丁包当然难逃白糖君的蛊惑。让人纠结的是三丁包子不是老婆饼,不需要甜中带咸咸中有甜的双重性格。当一个对包子充满热爱的女人在异地的街头邂逅了一只貌似小清新本质上却隐藏着分裂性格的甜咸三丁包,除了眼神发痴地无语望天,还能拗个别的造型吗?

  我爸年轻时跑运输驰骋了大半个中国,算是见过世面的人。有一回这个见过世面的人得意地问我:“你知道天津的狗不理包子有几道褶吗?”那年我大概十四五岁,狗不理包子的芳名也就在电视里听过,压根回答不出这么有深度的问题。于是我爸唠唠叨叨地给我讲了一遍狗不理包子如何奇香味美供不应求,我听了半天,大致领悟了我爸通过狗不理包子向我传达的一条信息:他老人家去天津拉货时荣幸地品尝过狗不理包子而且一直对它念念不忘。包子褶有几道我爸好像忘记说了,而我沉浸在遐想中也忘记问了。有道是“包子有肉不在褶上”,管它几道褶,老百姓没多少讲究,包子口感好是最低要求。 

  记得肉包子最初是2毛钱一个,肉充其量是馅子里的配角,淀粉才是挑大梁的。一口咬下去满嘴的淀粉糊,细细咂下嘴,肉的香味若隐若现,有种欲罢不能的诱惑。那会儿猪肉一票难求,包子皮厚馅少也正常。后来2毛的包子变2毛5,2毛5又变成3毛,渐渐地就是5毛8毛1元。物价最爱把人抛,瘦了油条贵了肉包。家乡的大肉包子现在都卖到了2元5一只,有点贵,但皮厚肉多,张嘴下去,瘦肉一股脑地跑进牙缝里。我难得回老家一趟,二姐天天给我买包子吃,肉包菜包豆沙包灌汤包轮流登场,以慰藉远嫁的三妹单薄的心房。

  爸爸妈妈来浙江之前必定先来个电话:“带点什么给你?”我欢呼雀跃:“包子!灌汤包大肉包多带几个来!”爸爸在电话里叹息:“你就这点追求啊?吃几个包子就够了?没出息!”话是这么说,包子总是如期给没出息的三女儿带到,两个大包子一组安置在快餐盒里,妈妈怕一路颠簸把包子压坏,只能把一大袋包子从家里一直捧到余姚。到地了,我热情洋溢地接见亲爱的包子们———赶了这么远的路,肉包子居然还有些温热,大概连包子君们也在暗暗地成全父母的爱女之心吧!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