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定方 女儿爱看碟,我们便准备了诸如《Dora》、《聪明的一休》、《巧虎》之类的碟片。为了保护她的视力,我们规定她每天最多只能看一张碟片。有次,不知道怎么的,女儿看了一张碟,还想看。我不同意,她便耍起了无赖,一个人在沙发上哭。 对于这种无理取闹,我很生气,便不去理会她。她却越哭越起劲。她妈妈在另外一个房间,问:怎么啦?女儿听到妈妈的声音,哭得更厉害了。 我占着理,没有作声,想着:看你怎么跟妈妈交代。 她妈妈跑了出来,抱起了孩子,再问:怎么啦?女儿哭着说:我哭了那么久,爸爸都不来安慰我! 这,这,明明有理怎么就变成没理了呢?女儿虽然避重就轻,可是说得好像也有道理:她伤心的不是不给她看碟片,而是做老爸的不懂得安慰人嘛!———这也确实是个伤心的理由,有时候亲人的理解比什么都重要。 我们单位法制科每次开会时都会强调:要注意细节。要注意程序。要注意证据。要注意时效。要注意规范……“注”不完的“意”。 他们说起过一个案子,事实很清楚,证据收集得也很充分,书写也很规范。可是当事人不服,向法院起诉了。本以为胜券在握的,没想到因为程序上一个小小的瑕疵,法院判了我们单位败诉。 前车之鉴后事之师,所以每次办案,大家都小心翼翼如履薄冰如临深渊,生怕一个不留神犯了错误。可是人非圣贤孰能无过,错误也总是难免的,万一被法制科的同事揪出来了,免不了一顿教育。 有时候看电视我很着急,明明主角(一般都是“好人”)有理有据有情有义,可是手握大权的人就是执迷不悟,对正确意见充耳不闻、不屑一顾,反而对会把他引到沟里去的意见却深信不疑,害得我们这些观众瞪眼跺脚干着急,却有力无处使,真想跑进电视去提点他几句,骂他怎么这么笨,偏偏信任“坏人”。 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大多是“坏人”紧紧咬住了“好人”的小小失误或者瑕疵,并且努力扩大战果。 要把好事做好,把对的事情做对,这很不容易。就像两点间画一条长长的直线,找到起点相对容易,可是要把线画直就不容易了,而要这条直线把起点和终点直直地穿起来则更不容易了。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我也觉得人的确应该常常反思。千里之堤毁于蚁穴,小洞不补大洞吃苦。一个小小的瑕疵或失误,让有理变成了无理,让胜券在握变成了败诉,让“好人”变成了“坏人”,不值得我们反思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