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12月03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赶庙会

  ◎崔海波

  

  鄞江庙会一年有三个,三月三、六月六、十月十,其中数十月十场面最为盛大,可能是因为这个时候秋高气爽心情好,再者,春种夏耘秋收,正是一年中最好的时节,农人们心情好,购买力也强。今年的十月十庙会于十月初八这天开幕。连续下了好几天雨,初八这天居然暂停,老天爷真是很帮衬的。 

  以前我住在樟村,距离鄞江不远,但却一次也没去逛过庙会。本人生性不爱凑热闹,再说庙会期间公交车拥挤不堪,就算勉强挤上了,兴致也被挤没了。后来进城工作,更不会特特意意去了,所以,今年是有生以来第一次逛鄞江庙会。 

  对当地老百姓来说,逛十月十庙会就是赶集买东西,至于它的历史渊源文化内涵,让读书人去研究琢磨吧。澄浪潭路成了小商品一条街,规划整齐的临时店铺绵延向前,望不到尽头,至少有两公里。庙会第一天,因为是工作日,人不算特别多,大多是附近村镇的群众。

  我一家家店铺看过去,最头里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区,竹编、虎头鞋、白麻筋草席等,都很好看。手工编草席需要两个人“做对手”,演示这一传统工艺的农民夫妻带来全套编织工具,现场操练,配合默契。逛庙会的很多老年人见状,乐呵呵地驻足观看,交流着各自当年种草做席的种种辛苦。鄞州西乡的农民大多是草艺编织的行家里手,将一茎细草编出了一大产业。

  庙会上最多的商品是衣帽鞋袜,不少是断码货,商家急于清仓出手,拿着个喇叭高声叫卖,这边喊“白菜价”那边喊“萝卜价”,这边喊“跳楼价”那边喊“吐血价”,此起彼伏,煞是热闹。我凑近前去,发现标价相当低,确实迎合农村消费者。据说以前庙会上展卖的以山货竹木、缸甏瓦罐、器皿农具为主,现在这类商品很少了,我只是在一个转角处看到两个卖竹制品的地摊,有竹篮、食罩、筲箕、刀笼篰等等。 

  逛了一圈,肚子有点饿,我凑近一摊重庆小吃,想吃碗酸辣粉,于是招呼两位正在摄像的同事过来一起吃。小小的一碗酸辣粉里有红薯细粉、黄豆芽、花生、香菜、油菜等,内容丰富,麻、辣、鲜、香、酸,五味杂陈。吃着吃着,我忽然想起很久很久以前一则跟逛庙会有关的乡村爱情故事——— 

  那时我还在樟村教书。山区青年物质文化生活都很贫乏,难得有个庙会,恋爱中的男女总是要去逛一逛的,男的手头再怎么拮据,也会给女朋友买件新衣服什么的,再不济,称一斤瓜子也能嗑上半天。话说村里有对男女约好一起去鄞江逛十月十庙会。女的说,自己的父母及弟弟妹妹也想一起去。男的说,好啊。于是一起去了。庙会人山人海,近中午时,男的与女方一家走散了,互相寻不着,最后只好悻悻然各自回家。之后女方传过话来说,男的太小气了,不愿出钱请女方一家吃顿中饭,故意溜走。男的当然不承认。我知道那男的家里确实很穷,叫他预算外再开支一笔中餐费,真的是力不从心,开溜的可能性不是没有,但那也实在是出于无奈。

  女方生气归生气,最后这门亲事还是成了,婚后小夫妻勤俭持家,日子过得还不错,现如今,他们的女儿也快出嫁了,不知两位当事人是否还记得那件遥远的囧事,倒是我这个局外人在多年后的庙会上一边吃着酸辣粉一边笑谈陈年旧事。 

  同事听我讲完故事,说,要是放在今天,人人有手机,即使走散,一个电话就能把他拽过来,不怕他不付中饭钱。说完,他哈哈大笑着掏钱付了三碗麻辣粉丝的钱。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