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图 胡龙召 村落渊源 □方颖谊 中村,是宁波市已公布的27个历史文化名村之一。它位于余姚鹿亭乡东南部,地处四明山脉东麓纵深沟壑中。 中村始于唐代,故有千年村史。唐代时,有个龚姓的人来此落脚,结棚垦地,形成最初的村落。到了北宋末年,金兵南侵中原,赵宋王室南逃到临安。逃亡中,有一支郑姓族人也来到这里定居。他们到了此地后,发展迅猛,很快在人口上超过了龚姓。既然龚郑两姓共居一村,就要互相尊重,和睦相处。中国人信奉中庸之道,特取村名为“中村”,寓中和、不偏不倚之意。 当然,对“中村”村名的来历还有另外一种说法。因为它地处四县三镇之中心,即与鄞州、奉化、余姚、上虞各距35公里,距鄞江、梁弄、陆埠各20公里,所以取其名曰“中村”。 龚郑两姓族人,分居中村晓鹿大溪的两岸。水势急且长的大溪上建有一座单拱古桥,名叫“白云桥”。古桥始建于唐代贞观年间,重建于清代光绪十六年(1890),几乎与中村的年纪一样大。这座古桥南北走向,单孔斗拱,全长25.3米,桥拱最高处达6米多。白云桥桥身刻有楹联两副:“地界鄞余二韭三菁歌利济,邨(村)连龚郑千秋万载庆安澜”、“白水跨虹腰路通南北,云村留月影界画鄞余”。 关于白云桥,流传着一个有趣的传说。原来,中村的东面,晓鹿大溪的南岸,有一座小山,山的形状像一条耕牛,当地人称为金牛山。中村的村落好似一架牛车,由这头金牛拖着。村落的兴盛与衰败,全仰仗这头金牛。彼时的金牛山头朝东,尾朝西,远远望去,像是一条抬头向东的牛,观看东海明月升腾。金牛见月从东方升,便要朝东追月而去。如果金牛离开,中村的命运就未可知了。于是村民们害怕了,得想出一个留住金牛的办法。金牛要走,是为了追赶月亮,如果金牛在中村见到一个大而明亮的月亮,它就会留下来。可怎样能弄出个月亮呢?说来也凑巧,中村有个姑娘,嫁给了一个造桥的石匠。见全村人都在为月亮发愁,石匠心生一计:在溪上造一座桥,半个月拱倒映在水上,合起来就是一个月亮。大家赶紧有钱的出钱,有力的出力,单孔石拱桥就这样建起来了。也许是此桥的南北两个桥墩建于高高的石坡上,远远望去,格外高大。这在当时,住惯了矮平茅草房的村人眼里,它好像雄壮得有如耸入云霄。大家就取其名为白云桥了。 说来也怪,每当皓月当空之时,白云桥身倒映溪中,犹如一轮明月落溪涧,煞是壮观。而那座原本牛头朝东的金牛山,不知不觉中,竟然回过了头,朝白云桥这边望过来了。这道奇特的景观就是中村独有的“金牛回头望明月”。 千年中村至今仍保留着一座古庙———仙圣庙。仙圣庙始建于南宋,元至治年间迁移到现在的地方,又于清康熙三年重建。仙圣庙里的古戏台是宁波现存最早的古戏台之一,它与余姚悠久的戏剧历史不无关系。古戏台面阔⒋7米,呈正方形,高约6米,飞檐翘角歇山顶。两边的柱子上写有一副楹联:“坎坎鼓蹲蹲舞千秋永歌圣德,熙熙来攘攘往万民共被神恩。”戏台内顶部的斗拱等层层盘旋向上,往内收缩而成螺旋形藻井,俗称“鸡笼顶”,也是宁波现存最早的戏台藻井。顶中间还置有一面大铜镜,四周雕着8个龙首和花篮。穹顶的铜镜和藻井具有消防避灾的作用。如果演员在台上引吭高歌或低吟迂回时,四壁会形成共鸣,出现余音绕梁的效果。 古村中村,景致如诗似画,可谓地域特色与人文风貌相互彰显,为我们这一代人保留了传统村落的根脉和记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