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 秋 宁波有一条县学街,东起开明街,西至镇明路,全长540米,宽11米。据《鄞县通志》载:“县学街,旧名县学前、郡庙前、石住桥跟。后以县学学宫所在地定名。”学宫就是鄞县的孔庙,始建于宋朝。 县学街为什么称“县学”呢?那要回溯到庆历七年(1047),26岁的王安石来鄞任县令。北宋时的鄞县,直辖现在宁波的城区及鄞州。可是,这个浙东大县竟无“县学”。而那时慈溪已建县学64年,人才辈出。年轻的王安石深知教育对于启迪民智、造福乡民的重要意义,于是就任鄞县县令的第一项政务决策,就是创办“县学”。当时,没有办学的地点,就把鄞县的孔庙(现在的宁波第一医院所在地)作为儒学的“学宫”,鄞县才有了“县学”。 但是,当时鄞县人才匮乏,找不到一个合格师资。而在慈溪等地的乡村,却有宿儒。因此,王安石不辞辛劳去乡野遍寻师资。大隐的杜醇是教师的最佳人选,可是,王安石几次邀请,他都不肯出山。杜醇在当地很有名望,品行端正、通晓经学,虽然生活贫困,但不失“疏食水饮、箪瓢陋巷”之乐。他不愿任教的原因,就是因为前任县令让他出山教学,却没有学生愿意上学,所以,他对办学失去了信心。 王安石没有气馁,他认为,自己办县学连先生都动员不了,那还有什么资格去说服百姓?于是,他马上写了一封《请杜醇先生入县学书》。信中阐述了教师职业的神圣,如果没有老师,君臣、父子的纲常伦理将不能维持;又尖锐地指出了隐居求学的不妥;并对杜醇先生再次发出了诚挚的邀请。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杜醇收信后,终于接受了王荆公的恳请,成了县学非常出色的先生。 后来,王安石又找了楼郁、杨适、王致、王说等四位饱学之士。该四位与杜醇被称为“庆历五先生”。庙宇与县学一体,教室就设在孔庙两边的庑廊里。杜醇、楼郁在县学任教,扬适、王致等在乡村办书院。在王安石的倡导下,很快形成了官学、书院、蒙学三个教学系统。此后,奉化、象山、镇海等县也纷纷仿效办学。 县学街上的孔庙,因为有了庆历五先生的讲学而门庭若市。在县学街附近,石住桥跟那些鳞次栉比的瓦屋里,读书声昼夜不断;在青山隐隐的小村也传来了琅琅的书声。王安石创办的县学,对鄞县文化影响深远。在宋时,鄞县出了张孝祥等四名状元,718名进士。南宋短短的百余年,庆历五先生在鄞县各地创立的书院已经很发达,大批明州科举人士进入朝廷高层,更有“满朝紫衣贵,尽是四明人”的美誉。至清末,鄞县科举考试如群星灿烂,及第的进士就有1205名,其中6位中了状元。而这一切,几乎就是从王安石创办县学开始的。 在天一阁北侧尊经阁前庭的树荫下,有一片“明州碑林”。所有的碑刻都被称为“儒学碑”,碑文主题都围绕着“读书”两字。而且,几乎所有碑文的开头都会提到王荆公。人们把王安石的教育理念深深地映入脑海,植入骨髓,衍变为“耕读传家”的文化传统。正如清初著名史学家万斯同所说:“田家有子皆知学,仕族何人不织麻。” 投稿E-mail:ljz@cnnb.com.c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