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龙虎 一叶扁舟,天水茫茫。古人常说“舟马劳顿”,可见船在古代交通中的重要地位,尤其在江南水乡,那是船的世界。 那时候,每一条船都配盖几张竹编的船篷,用来遮阳避雨。小船的后艄,大船的中、后艄,是一定要配盖船篷的。配盖了船篷的船舱里设有睡铺,后艄的甲板上还置有炉灶,随时可以烧茶热菜做饭,这是当年船民一家几口的船上生活。有需求就会有行业。篷匠从簟匠(或称竹匠、篾匠)的行业中细分出来,专门从事船篷的制作。于是,凡是沿水的集镇都有了篷匠店。世居丈亭老街、今年82岁的符家强老人告诉我,他家的隔壁就是一家篷匠店,一年到头生意兴隆,每年要雇船去车厩买毛竹。除了加工船篷,还捎带做一些竹椅、梯子来卖。 据从小做篷匠、今年79岁的陈荣炎老人介绍,一条船的船篷数量,要根据船的长度而定,小船独张,一般三五张,大的“百官船”要八九张,船篷的大小是一船一定,制作前要上船量尺寸,使之与船匹配。制作流程与簟匠的竹制家具、农具差不多,锯竹、劈篾、削竹片、劈竹筋是必做的功课。与日常竹器不同的是,船篷是三层组合。普通货船的船篷制作还算简便,外层用篾青紧编,中间夹以竹箬,里层用篾白疏编,不用涂桐油,一年修补,两年更新。客船就不一样,它一般有两种情形,有用于经营挣钱的,也有有钱人自置的家庭用船,好比如今的家庭轿车。客船的船篷比较豪华,制作也复杂了,里、外层都用篾青,为了便于上油、上漆还要“刮青”。里层一般用“回”纹编织,考究的还要编梅兰竹菊、龙凤呈祥等图案。编成后,里层涂清漆,外层涂桐油,用来防水防腐。外层涂桐油也有讲究,涂清桐油的称作“白篷”;涂烟煤拌成的桐油称作“乌篷”。成品的船篷拗成半圆形,固定在两边的船舷,这样,船就成了儿歌中的“篷篷船”了。 大一点的客船多是白篷船,船舱里置有桌椅。旧时,只要是气候宜人的季节,三五文人会结伴雇一条船,不分昼夜,在船上饮酒娱乐,一边欣赏沿途风光,一边吟诗作画。当年的朱自清和俞平伯,共游十里秦淮就是这样的情景。小船多是乌篷船。鲁迅在《社戏》中写道:“这时船走得更快,不多时,在台上显出人物来,红红绿绿的动,近台的河里一望乌黑的是看戏的人家的船篷。”说的就是乌篷船。在一般人的心目中,船、特别是乌篷船,是绍兴地域文化的一个“符号”。其实,船是当时的江南水乡随处可见的一道风景。它是水乡的精灵,不仅仅国内的水乡有,国外的水乡也有。笔者坐过威尼斯的尖头船,也坐过剑桥康河中的平底船。康河的船尤其像家乡的乌篷船,只是少了乌篷而已,人坐在船底的席子上,一只手搁在船舷,时不时伸出手去拍打清澈的水面,领略当年徐志摩在康河柔波里的那种意境。 航船是客船中的一种,是当年水上的主要交通工具。左右两舷置两条长板凳,坐满了客人,慢吞吞地在水上移动着,时光随着流水慢慢流过。坐航船的人是急不得的。我当兵时,常常坐航船从连队去营部办事,途中总会遇到说书的艺人,紧张的情节牵动着乘客的心,随着故事接近尾声,目的地也不知不觉到了。 据说最早的航船是人工摇橹作为动力的,或独橹,快船上甚至有两橹或三橹,岸上拉纤,船上升帆,船舱上也盖以竹编的船篷。后来,人工摇橹慢慢被机器替代了,货船上除了船家生活舱用竹篷,甲板上的货物上都用篷布盖了。再后来,船更大了,船篷干脆改成了“硬壳”的木板房的模样,两边还设有观景的玻璃窗。这时候,竹编的船篷已经完成了历史使命,篷匠这个曾经火红的行业,从此也就销声匿迹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