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6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5年12月29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副”的片段追忆

  ◎柴隆

  

  20世纪80年代初的江厦街,说不上繁华,但也整天车水马龙,人来人往。在江厦街斜对面的转角处,有一座两层的小平楼,一天到晚人头簇簇,顾客盈门。很多宁波人会记起那个名叫“一副”的食品店,儿时关于零食的记忆,十有八九都离不开“一副”,它承载了许多宁波人的集体回忆。 

  “一副”,全称为“宁波第一副食品商店”,乍一听店名,就带有计划经济的味道。因为开在新江桥南堍,处在繁华地带,面朝“人民电影院”,故生意一直很好,一度成为省内最大的食品商店,是甬城百姓购买烟酒、糖果、糕点、零食的首选之地。 

  1949年宁波解放前夕,原先聚集在江厦街一带的糖行、南北货行、咸货行遭到飞机轰炸,元气大伤。1956年,宁波工商界对中小工商业完成社会主义改造后,经营副食品的老店,只剩“冠生园”、“升阳泰”等寥寥几家,物资匮乏的计划经济时代,人们对食品的欢迎与渴望程度,可想而知。 

  1971年秋天,在新江桥还被称作“红卫桥”的时候,甬城市民惊奇地发现,在东门口的“红卫桥”下,出现了一座两层的小平楼,一楼是荟萃了各类食品的大卖场,二楼是加工厂和冷库。门旁立起一块“宁波第一副食品商店”的招牌。1972年2月1日,“一副”正式开业,人潮汹涌,城里人、乡下人一股脑儿都往里面跑,营业额逐日飙升。直到晚上8点关门前,人群依旧是里、外三层,店长擎着喇叭站在柜台上大喊:“阿拉要关门啦,请大家明朝再来!”“一副”的出现,让中山路上的“冠生园”、鼓楼的“升阳泰”一下子望尘莫及。 

  说白了,“一副”是计划经济时代的食品大本营。其糖果蜜饯柜台,是孩子们做梦都想去的地方。那时候糖果都论颗卖,论斤买的人家极少。顾客买几颗后,营业员会用三角纸包折好递来。宁波城里的第一颗大白兔奶糖,也是从“一副”的柜台卖出去的,最畅销的话梅糖和椰子糖,实则平日里是难得吃上几回的。上海“益民”、“冠生园”、“光明”食品厂的产品尤为脱销,孩子们最想买的,是可以吹出泡泡的口香糖。 

  那些年,在“一副”总有些啼笑皆非的往事,回想起来令人激动开怀。譬如二楼烟酒专柜的国产茅台酒可开瓶零卖,一杯要价6元,洋酒白兰地、红葡萄酒5元一杯。当年并无吧台之类的设施,许多宁波后生觉得新奇,偶尔发兴“耍派头”,就买一杯茅台酒,慢慢品尝,酒香弥漫,周围的不少顾客围过来,投以羡慕的眼光,啧啧声起。 

  生意最火爆的时节要数过年前后,瓜子、椒盐小核桃等各类炒货实行限购,牛皮糖、芝麻糖和大白兔奶糖经常断货,物资稀缺的年代,很多东西都凭票购买。在“一副”做营业员,是一份令人眼红的工作,比如今的考公务员还难进,托关系的总是一拨又一拨。而糕饼柜台里陈列的裱花蛋糕,总是吸引着一群儿童,能吃到一块“一副”的麦淇淋蛋糕,简直是莫大的幸福,非今日鲜奶蛋糕能比。人们经常能看到耍无赖的孩子,围着玻璃柜台不肯走,大人死拖硬拽地拉回去…… 

  80年代后期,改革开放的步伐加快,“一副”也呈现出快速发展之态,除了常规的副食品柜台,在靠近店门的区域开辟了熟食柜,聘请广东师傅现场制作叉烧、烧鹅,至今留存宁波市面上的“辣味无骨凤爪”、“麻辣牛百叶”都是“一副”之遗风;又专门开辟了宁波土特产专柜,酱毛蟹、醉虾、黄鱼鲞、泥螺蟹糊大受外地人欢迎……倘若赶上四时八节,端午会卖碱水粽,中秋供应现烤的鲜肉月饼,队伍蜿蜒二三十米。一到夏天,在二楼专门开辟了冷饮柜,名唤“一副冰岛”,橘子冰霜、阿波罗大雪糕、冰绿豆汤等,“轧朋友”的小后生都涌到里面吃冷饮,绝对是甬城最早的甜品店,场地比今日的甜品店还要大。 

  进入90年代,商品经济的大潮波及“一副”,柜台改成自选货架,“自选厅”的购物模式开始出现,顾客屡觉新奇,销量大增。为了扩大经营,“一副”曾一口气开了南苑、大卿桥、仓桥等连锁店。同时,促销活动力度空前,1997年7月1日,为庆祝香港回归,“一副”通宵营业,并搞过轰动全市的购物抽奖活动,特等奖为一辆红色的夏利车。在人均月收入不过几百元的年代,红色夏利车成为全城人目光的焦点,“一副”成了名副其实的吸金之地。

  90年代末,城市新一轮规划启动,为顺应城市发展,“一副”拆迁后随之消失,家喻户晓、承载浓厚情感的国营副食品商店就此留在记忆里,如今这里已经变成了宁波影都门口的一片绿地。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