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1月01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第一堂课(三)

  谢志强

  ☆☆☆

  阿克苏市、库车县的两个“双语”培训中心,培训的对象是老师。就是来自各县、乡的维吾尔族教师。

  2014年9月的一天,刚过了教师节,姜乃君第一次走进信息技术班的教室,面对跟自己年龄不相上下的学员们,准备开始上课。突然,班长麦合木提·达吾提说:我们班维语学得好好的,为什么要学汉语?

  问得很尖锐。姜乃君是来自嘉兴市海盐县实验小学教育集团的援疆教师,教信息技术,到阿克苏地区库车双语培训中心,担任信息班的教师,并教2014届学员的汉字书写。他没料到班长直截了当地把“学汉语”的问题抛了出来。

  姜乃君平静而又缓慢地说:我先做个调查研究———全班学员中,走出过阿克苏地区的请举手。

  有近一半学员举起来手。

  他又问:有多少学员走出过南疆?

  有10多名学员举手。

  他再问:有多少学员走出过新疆?

  只有2位学员举手,还是因公派去内地参加培训。

  他接着问:很少有学员走出过新疆,到祖国其他的省、市,这是什么原因?

  学员们议论纷纷,渐渐进入了一场大讨论,像是声音的激流在教室里打着漩涡。有的学员说是沟通问题,有的说是交流问题,有的说是语言问题。

  信息班的学员思想活跃,有什么疑问就直接表达出来。姜乃君置身活跃的气氛里,欣喜地听出学员的讨论渐渐地趋于同一个方向:语言是沟通、交流的必要基础。

  然后,姜乃君说:刚才学员们讨论了问题的原因,你们自己就是教信息技术的老师,是走在教育前沿的人,是了解信息最快的人,如果你们都缺乏这种学汉语、重沟通的意识,怎么教学生?怎么走出去?

  姜乃君老师的第一堂课,让我想到塔克拉玛干沙漠。不是因为库车是塔克拉玛干沙漠北缘的一颗闪亮的翡翠,而是,“塔克拉玛干”意译为“进去出不来”。其实,学习犹如一种知识的探寻。沙漠里有许多古代的宝藏,探寻者进去了,要能出来,出来时,还得带出宝藏。

  第一堂课的大讨论,让姜乃君看到了学员们对“走出去”的向往。他说:这是学员们给我的一次生动的教育,也是我和学员们的一次有效的沟通。

  ☆☆☆

  2015年6月19日上午,在双语教师培训中心,我跟两位学员交谈。沙来买提和买里莎·买合买提。沙来买提意为健康,买里莎意为贤惠。她俩的汉语流畅。

  沙来买提说:我2004年从新疆大学毕业,2005年到库车乌恰中学教初中。这次来参加“双语”培训,我求之不得。我是个理科生,汉语口语表达可以,书面表达欠缺,印象最深的是,老师给我们布置一篇作文———读后感,之前我不知读后感怎么写,结果写成了另一个故事,70分只拿了30分。我纳闷。杨老师提示我,怎么阅读、怎么表达。我找着了感觉。老师朗读得感情投入,晚上我模仿着有感情地朗读起来。学校举行纪念“一二·九”运动朗读演讲比赛,我和阿孜古丽当主持人,事先我请了三个援疆老师进行辅导。主持完了,同学们说我俩主持得很不错。2014年10月,我妈做了胆囊手术,我给木尼热打电话请了个假。在医院陪我妈的那几天,同学传话,说老师天天都问起你。老师见了我就问候,我心里暖暖的,老师喜欢我,还给我补课。所有的援疆老师跟我们像一家子一样。

  我说:听你这么说下来,就是一篇真诚朴实的好作文,怎么读就怎么写,怎么说就怎么写。

  买里莎·买合买提说:我于1996年在阿克苏师范学校毕业,后自考上了大学本科,还在新疆教育学院脱产学习两年,1996年9月到库车县齐满中学教汉语,现为“双语”培训2014届学员。进培训中心,第一感觉,有难得的良好的语言环境,进教室、进办公室、进食堂、进寝室,都讲汉语。我虽然当过汉语教师,但语音语调还是不准,书面还行。以前不敢开口,方丽萍老师发现了我这一点。方老师的教学方法灵活多变,比如,下午有三节课,第二节课我们有点累了,第三节课,她就调节气氛,讲故事、猜谜语、唱歌曲,我们不知不觉地提起了兴趣。我还学到了做班主任的技巧。刘百仓班主任不会催,我从他的一言一行里,学到的是人格魅力。老师还关心我们的生活。我女儿7岁,上学期上一年级,汉语班,班主任老师知道我家的情况,就给我安排出合理的时间,每周给我留两个晚上,辅导女儿学习。

  ☆☆☆

  已有14年教龄的援疆教师张亚萍,记忆里有过数次的第一堂课,但是,在新疆库车,她第一次进教室之前,心中交织着忐忑和期待。因为,学员的年龄和她大致相仿,有的比她还要年长些。

  四十位学员整齐地坐在宽敞的教室里,好奇的目光都集中过来。

  张亚萍清晰地记得,当时自己的脸微微发热。她做了个深呼吸,镇定下来,然后,提了第一个问题,也是她最担心的一个问题:各位学员老师,能听懂我现在说的这句话吗?

  此后,她对学员们就以“学员老师”相称。

  学员们轻轻地笑起来,先先后后、高高低低地回答:能听明白……

  张亚萍笑着提了一点音量,说出了她前一天夜晚准备的开场白。她说:各位学员,我非常高兴来到这里,开始我们充实但也许艰难的两年汉语学习之路,从今天起,由我来引导大家学习汉语口语……

  学员静静地坐着、听着,齐刷刷的目光投向讲台,那是好奇加鼓励的目光。

  张亚萍保持着舒缓的语速。幸亏13位“援友”预先悉心指导,告诉她课堂中要放慢语速。她说了学习口语的技巧和意义,说了我们的决心和恒心,无意之中,她已将自己和学员联结在一起,用了复数的“我们”。她从学员们的神情看出,说和听,已由语言顺利地沟通。

  她尚未拿到班级名册。接着,是师生彼此自我介绍的环节。当她说完简要的履历和援疆的心情,立刻有学员一个一个举手提问:

  老师,你最喜欢什么?

  老师,来新疆工作了,你家里怎么办?

  老师,学好汉语很难……

  一个一个问,犹如一颗颗小石子,丢进了她欢欣的心湖。课堂里顿时活跃、主动起来。问和答的过程中,她不知不觉走下讲台,来到学员中间,不知不觉,融合在一起———我们。

  她在学员中间,逐个聆听学员用汉语介绍了自己和家乡,表达了学习汉语的信心和决心。

  陌生当场转化为熟悉。张亚萍为期两年的双语支教生涯就在那一刻正式开始。她说,那一天,教室里充满了阳光。

  新疆是产生诗歌的福地。张亚萍写了许多首诗,其中一节是:

  今天下午,从阿克苏到库车。我不小心

  听见一朵白云的呼吸,在高天更上

  长空胜洗,她自自在在地走着,干净、清爽

  远远烟霭稍起,如前尘,一瞬一瞬仓皇

  如果可以,我真愿意是另一朵白云

  从这头,慢慢走到长空的那头,阅尽,天玄地黄

  也许我们还会有一刻相逢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