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0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1月01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因为志愿 所以无闻

  崔海波 

  

  央视主持人白岩松在他的新作《白说》中有一章节谈到志愿者工作。他说,在台湾、香港以及世界上很多华人地区,人们更多的是用“义工”、“志工”这些词,无论是“志”还是“义”,强调的都是“发自内心”的意思。2005年,他在做《岩松看台湾》那期节目的时候,发现台湾的志工们总是对被帮助的人说谢谢,而在我们这里恰好反过来,因为在我们的一般认识中,志愿者服务是一种单向的给予,其实不然。志愿者在服务别人的时候,不只是付出,他自己也是得到者,甚至得到更多,比如得到一种愉悦,一次自我提升,因为帮助天下而让自己有机会走进天下,等等,所以,志工们感恩对方提供了“我能帮助他”的可能,这是一种境界。 

  这使我想起前段时间读过的美国作家迈克尔·麦尔写的《再会老北京》一书,书中叙述了这么个小故事:迈克尔·麦尔作为美国和平队志愿者来到中国,在北京的一所小学里当英语教师,他的志愿者工作非常出色,因此获得了某种嘉奖。但他不想出席颁奖典礼,一个原因是他感冒了,另一个原因是他认为志愿者最光荣的就是默默无闻。 

  因为志愿,所以无闻;因为无闻,所以光荣。

  我不由想起了我的几位老同学。那时候,我们还在师范学校读书,每逢周日,班级里的四个同学突然消失了,大家都不知道他们去了哪里、干了什么。毕业前夕,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才了解到,原来这些年来,这四位同学与学校附近的一位孤寡老人结成帮扶对子,一直悄悄地为他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那时候好像还没有青年志愿者这一称谓,大家把这种行为叫作好人好事。此刻,当我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很想就这一往事的某些细节采访几位同学,再一想,还是算了吧,当年他们选择默默无闻,如今肯定更不愿旧事重提。 

  在日常生活中,不乏有人把志愿者服务当作积累资本获取名利的机会和手段,有的甚至身披印有“志愿者”字样的红绶带或文化衫,这就很可能做成一场秀。不过,避开公众视线发自内心的志愿行为也不少。记得有一年,我听说有位市民连续几年跟一位贫困学生结对助学,于是想方设法联络上他,准备做一条新闻。结果对方非常干脆地拒绝我说:“谢谢你,我不想上电视。”当时我有点遗憾,现在想想也没什么,当帮助别人源自本人内心的一种需要,这才是纯粹的真正的志愿者。

  有一回去流浪狗收容站采访,发现有好几个市民定期到这里做志愿者,他们都是普通人,比如家庭妇女、个体业主、青年学生、商场职员等,我问其中一位,为什么每周来工作一天?他说,自己很喜欢狗,而家里的人不喜欢,并且住房也很小,所以没得养,他每周到这里来一次,清扫狗舍,给狗喂食喂药,抱抱它们,心里感到很满足很高兴。

  这就是志愿者,没有特别高大上的动机和目的,只为内心的一份愉悦。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