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1月15日 星期五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一位老农的情怀

  史宏

  

  每次回老家,父亲总是说起,村里有位90多岁的农民,尽管耳不聪、目不明了,但至今还下地干活。我对此不以为然,心想:是否老爸年纪大了?这种近乎天方夜谭的奇闻也会相信。 

  岂料这件不可思议的事情,却让我不经意地遇见了。 

  前几日,我在老家过元旦,闲着无事,到后山转悠。刚走到山脚下,就远远看见一位老人,正低头锄地。身旁,只有一团孤独的影子徘徊着,就像跟随他多年的老黄牛,形影不离,在静谧的田野中,显得特别醒目。莫非他就是“传说”中的那位老农?仔细一看,一锄一铲,有模有样,只不过动作有些迟疑,就像电影中的慢镜头。于是,我来到他的跟前,喊了一声“大伯”。老人抬起耷拉的眼皮,仿佛从睡梦中醒来,一边上下打量着我,一边发出沙哑的声音,居然还能认出我,用小名叫道:“某某人,你在啊。”那声音倒也依稀耳熟,那浑浊的眼中掠过一丝亮光,那黝黑的脸孔如被刀削斧劈过一般,再往下看,布满老茧的那双手紧握着锄头。“今年几岁了啊?”我说。他掸了掸衣服,用锄柄慢慢地撑住身体,慢慢地回答:“今年九十四了。”这时候我才疑窦顿释。“您这么大的年纪了,可别再到山上来。”我不乏关切地说。然而,老人凝视着脚下,沉默半晌,只说了一句话:“人不倒,锄不放。” 

  路上,我边走边思考,居然还有这样想不开的人!是什么原因让他如此迂腐不化呢?一番搜索枯肠,还是百思不得其解。

  迎着寒冷的西北风,在山上兜了一大圈,回来的时候,恰又途经那块农地,刚才的那位老农不见了,地上,只留着他刚整理过的番薯藤。看着看着,若有所悟:对了!莫非这才是他赖以生存的命根子?莫非这才是他一生的归宿? 

  回到家里,我把刚才所见的一切说给了父亲,父亲听后,一边摇着头,一边感叹道:没办法,他就是这种倔脾气,谁的话都听不进去。 

  听父亲说起,才知道他有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过去,他家在村中是出了名的贫困户,空徒四壁。10岁那年(上世纪30年代时),他就到邻近的地主家去做工,全家只靠他赚来的口粮过日子,有一顿没一餐。新中国成立以后,他以种田卖菜为生,省吃俭用,把一群儿女拉扯大,供他们上学读书……如今,一个儿子在政府部门担任要职,三个女儿在公司里上班,破旧的老屋也被修缮一新。按理说,他可以在家颐养天年,含饴弄孙,可他就是放不下那份牵挂,每天非得上山一趟,或松松土,或除除草,或哪怕看一眼而已,这样才心安理得。毕竟岁月不饶人,好几次因体力不支,他摔倒在地,幸好被路过的村民发现。即便如此,他依然不改初衷,天天上山下地。 

  大地无言,心中有歌。我的脑海中,走来一位扛着锄头的老农,金色的夕阳下,孤独的影子拖在身后……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