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树 名著《阿Q正传》早先我是在中学语文课本里读到的。这篇课文,老师虽然没有跟我们一起好好朗读和讲解过,但同学们却似乎都无师自通地将它看懂了,并且很快在同学中命名了好几个“阿Q”,有两个男生还在讲台上表演了阿Q与吴妈(男扮女装)找对象,当出现阿Q吃了吴妈一个巴掌的情景时,引来全班同学的嘎嘎大笑。 后来我才慢慢懂得这篇小说的重大意义。特别是在有了一些文学知识和读了更多的中外文学名著之后,才知道阿Q这个人物形象像西方的堂·吉诃德、哈姆莱特一样已经成了一种人物性格的代称。人们说,阿Q是中国人性格的结晶,只要中国人存在,阿Q也就存在。尽管自这部作品发表后,一直有批评家嫌它太多负能量,丑化了中国人,大声疾呼“阿Q时代过去了”。批评者愿中国不再有阿Q,心愿是好的,但不幸的是,阿Q的幽灵至今仍然在中国大地上游荡。 《阿Q正传》是从1921年12月4日至翌年2月12日,每周或隔周在《晨报》副刊上连载的。关于这部小说的写作起因及过程,鲁迅后来用幽默的笔调叙述出来,似乎很偶然,很轻松随便,实则酝酿已久、准备充分。 小说所写的人物和民情风俗以作者的家乡绍兴为背景。但在小说的开篇,鲁迅介绍阿Q的籍贯时,却绕来绕去,终于不能确定主人公究竟是何方人士。天水,绍兴?都不是,然而又都可以是。其实也可以说是北京,最好笼统地说,就是中国。 鲁迅想写出一个贫苦农民在日常生活以及革命大潮中的表现,由此揭示中国国民的劣根性和辛亥革命的不彻底性。 鲁迅准确地把握了历史上所谓“革命”的共性,捕捉到了中国国民性的本质。十几年后,当外国记者问鲁迅:中国已经进行了国民革命,难道您认为现在仍然有过去那么多阿Q吗?鲁迅答道:“更糟了,他们现在还在管理国家哩。”他认为,如果中国以后再进行革命,也还会有阿Q这样的“革命者”。 鲁迅具有高超的小说创作艺术手法,他善于塑造典型形象,将许多人的特点巧妙和谐地集中在一个人的身上,达到了描画出中国国民魂灵的目的,使阿Q这个人物成为不朽的典型。茅盾评论说:“我们不断地在社会的各方面遇见有‘阿Q相’的人物,我们有时自己反省,常常会疑惑自己身上也免不了带着一些‘阿Q相’的分子。……我又觉得‘阿Q相’未必全然是中国民族的独具,似乎这也是人类普遍弱点的一种。” 而在国内,较早发表评论,给这篇小说高度评价,并提供不少背景材料的,还有周作人。他在《晨报》副刊上发文指出“阿Q这人是中国一切的‘谱’———新名词称作‘传统’的结晶”,“是一个民族的类型”。关于作品的特点,他认为这是一篇讽刺小说,其主旨是“憎”,其精神是负的。但“这憎并不变成厌烦,负的也不尽是破坏”。周作人还说,这篇小说的笔法,“是从外国短篇小说而来的,其中以从俄国的果戈理与波兰的显克微支最为显著。日本的夏目潄石、森鸥外两人的著作也留下不少的影响”。作者所用的讽刺在中国历代文学中很少见,用的是反语,冷的讽刺———也就是“冷嘲”。 也许是为了免得大家在那里瞎猜吧,周作人在这篇文章中透露,《阿Q正传》的作者巴人就是鲁迅。 当时鲁迅虽然写了不少小说,但因为多用笔名发表,一般文学爱好者不了解鲁迅就是教育部的周树人。鲁迅后来在《阿Q正传》的成因一文中说,那时他住在西城边,知道他就是鲁迅的,大概只有《新青年》和《新潮》编辑部里的人,当然还有约他稿子的孙伏园。 至于阿Q这个人物的原型,鲁迅的两个弟弟作人和建人都是熟悉的。就在绍兴周家台门的附近,有一个叫阿桂的人,以打短工为生,游手好闲,平时总想干些不出或少出力就能赚钱的营生,如有时替人当当掮客———那是有些破落的大户人家急等钱用,却又爱面子,随手拿东西去卖,又怕被人看见坍台,于是就委托掮客去办理。周作人在绍兴教书时,曾为鲁迅收集古代砖石,阿桂听说他要有字的砖头,也找过几块来给他选购。 阿桂既当掮客,也做小偷。周作人还提供过他的一则轶事:阿桂有一个胞兄,名叫阿有,住在周家台门大门内西边的大书房里,专门给人舂米拉水,勤苦度日,人很诚实,因而大家多喜欢雇用他,主妇们也不叫他阿有,却照绍兴当地人的口吻叫他为“有老官(倌)”,以表客气。阿桂穷极无助时,常去他老兄处借钱,有一回他老兄不想再给,他央求着说,这几天实在运气不好,偷不着东西,务必请哥给一点,得手时即可奉还。他哥哥喝道,你这叫作什么话!你如不快走,我就要大声告诉人家了。他这才急忙逃去。这件事却传扬出来,地方上都知道他是做这一行勾当的了。 周建人还在一本回忆鲁迅少年时代生活的书中写过革命来临时人们的种种表现,也写到阿桂:(他)在街上走着,兴奋地高声嚷嚷道:“我们的时候来了,到了明天,我们钱也有了,老婆也有了。”衡廷叔正在街上探听消息,听阿桂这么嚷嚷,小心翼翼地上前打问:“你看,像我这样,革命总不会革到的吧?”阿桂很严厉地说:“你们总比我有!”类似的情节鲁迅在《阿Q正传》中也写到过。小说中很多地名、人名,风俗习惯等,都有绍兴风味。 鲁迅将自己的经历和体验,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他写的已不只是绍兴的某一个人的特性,而是中国人共有的品格。阿Q是绍兴的,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迄今为止,舞台上的阿Q,有说绍兴话的,也有说外国话的。这部名著为各种中国现代文学作品选本所必选,还曾被选入中学语文教科书,主人公的名字也已经成为字典条目,至今已经有几十种外文译本。 再说几句题外话。北京八道湾十一号周宅这个院子,在地产经济蓬勃发展的当代中国,能幸存下来,主要得力于作为中国现代文学经典作品的《阿Q正传》就诞生在这里。参观者一进院子,总是急吼吼地先问:当年鲁迅是在哪间屋里写的《阿Q正传》?也正是出于这个原因,八道湾十一号周宅这个大院得到了很好的保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