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4版:都市汇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2月04日 星期四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手工灯笼:用心编出的年味



  制作手工灯笼现场。记者 陈晓旻 摄

  □记者 陈晓旻

  

  猴年即将到来,春节、元宵自然少不了热闹喜庆,灯笼花灯自古以来就是传统游乐观赏活动之一。慈城的一些社区可就早早在组织手工灯笼制作活动,因为做灯笼要花不少时间。昨日,记者来到了慈城镇景明社区,和居民们一道分享手工灯笼用心编出的喜庆和年味。

  灯笼里的童趣与年味

  鲁大妈和冯大爷正在一起做一条金色的鲤鱼灯,他们配合默契,冯大爷固定鱼灯,鲁大妈粘接尾巴。然后,鲁大妈开始剪金色的鱼鳞和鱼鳍,冯大爷则细心地开始粘贴鳞片……因为都是街坊邻居,又经常一起在社区参加活动,所以大家都亲切得像一家人似的。

  鲁大妈也是土生土长的慈城人,一辈子生活在慈城。她还记得小时候跟着大人做过鱼灯,那时一到过年可是热闹,家家户户做年糕挂灯笼。如今退休了很是清闲,家里孩子也都长大了,所以大家能聚在一起做灯笼是件非常开心的事情,“好像又回到小时候!感觉时间过得特别快。”

  现场最认真的是小朋友们。6岁的叶可欣正在认真剪纸,面前已经一大堆红红的纸。她告诉记者:“阿姨,我剪的是窗花,可以贴在灯笼上,很好看的。”记者发现,她剪的每一个都不一样,也没有样本。问她是跟谁学的?她大声地说“我是跟我奶奶家的一个邻居哥哥学的。”她边上的奶奶说,昨天我带她到活动中心来做手工灯笼的现场看看,本来只是想让孩子感受一些传统的东西,没想到她就走不了了,昨日也剪了很多。今天听说还有,又拉着我的手跑来参加了。没想到孩子对手工那么喜欢。“阿姨,如果我剪坏了,我就把它剪成一只蝴蝶。你看你看!”叶可欣又跑过来把蝴蝶样子的剪纸拿给我看。

  灯笼里的快乐与文化    

  杜阿姨教大家做的是兔子,她说这是四五年前丈夫教她的。做灯笼拗骨架最重要,丈夫为了配合她参加社区活动,就提前把兔灯的骨架做好。为了让兔子的造型优美,需要选用特别竹节比较长的竹子。然后杜阿姨再教大家怎么糊纸才更加平整,怎么点缀兔子的红眼睛和大耳朵等。“杜阿姨特别心灵手巧,不仅兔子做得活灵活现的,她还会做各种动物形状的香袋,用毛衣织各种各样的袜子鞋套日用装饰品。”旁边的景明社区李主任夸奖道。开心的杜阿姨边做灯笼还边给大家讲笑话,并称“开心的时候做出来的兔子模样也更加开心么!”

  74岁的郑德甫做的是宫灯。他说自己是退休后跟家人学的,因为妹夫以前是做篾匠的,会做各种各样的灯笼。退休后不知不觉跟着做了几次,渐渐就会了。据郑德甫介绍,宫灯顾名思义是皇宫中用的灯,主要是些以细木为骨架镶以绢纱和玻璃,并在外绘以各种图案的彩绘灯,哪怕手工简易做也要显出雍容华贵的感觉。

  为了做宫灯,他亲自上山去砍了毛竹,准备好竹篾,并备上牢固的绳子、专用的纸张等材料,先把宫灯扎出个形状,把纸张裁剪成需要的图案后,再一点一点向框架上粘贴。他说成型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做得更加好看。他给记者描摹说:“糊好后,可以用窄条的仿绫纸上下镶边,看起来会更为雅致,很像古式的宫灯。宫灯的中间要贴上春节快乐的大字,背后衬以金边,这样既喜庆又华丽。上面每个棱边外沿还要挂上有穗的中国结。”

  “因为做出来的灯笼我们都要元宵节的时候,在慈城南门寻芳园古戏台集中展出,所以大家都特别认真。”慈城镇文化中心应主任告诉记者,慈城的传统文化氛围非常好。年岁大一些的老人大多会动手做些手工,每年他们都要搞各种活动,做灯笼是也已经好几年了。这次将联合景明社区、慈湖人家社区、宝峰社区、古巷社区、望京社区、浮碧社区等六个社区集中开展“金猴献瑞”元宵手工灯展,届时会有猜谜语、文艺演出等,居民的参与热情可高了。

  现在,很少有人做手工灯笼,因为费时麻烦。灯笼的实用功能和审美功能早已经弱化和消失。但是无论如何演变和创新,扫尘、年货、窗花、春联、挂钱、福字、饺子、爆竹、灯笼、守岁等标志性元素,仍然是春节文化不可撼动的主流载体,仍然诠释着春节文化四千多年历史积淀的悠久传统。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