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常平 猴年到了,想起了猴王孙悟空。虽说在中国几乎人人都识得《西游记》中的孙悟空,但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孙悟空,我当然也有我的孙悟空。 一、一块与众不同的石头 那么好动的孙悟空,前世竟然会是一块静静卧着的石头。且让我们先来看一看这块石头吧: 其石有三丈六尺五寸高,有二丈四尺围圆。三丈六尺五寸高,按周天三百六十五度;二丈四尺围圆,按政历二十四气。上有九窍八孔,按九宫八卦。 可见这是一块浑身蕴含着中国文化的石头。作为放眼向西学的先驱者之一,吴承恩让它化而为猴,保护唐僧去西天取经,其用意令人深思。 二、石头作为前身的妙处 细想起来,以顽石作为孙悟空的前身,有着莫大的好处。 一来,可以让孙悟空无所顾忌地去大闹天宫。 二来,可以让孙悟空了无牵挂地出家去。要出家,最难割舍的就是亲情。猪八戒出家取经的意志之所以不坚定,很大程度上就是有了家累。 三来,是告诉人们,顽石也可以成佛。在佛的世界里,众生平等,草木虫鱼皆有佛性。能不能成佛,关键在于自身,只要能战胜来自内心的魔障,一切众生都能成佛。 三、孙悟空为什么是猴身 孙悟空的今生为什么一定得是猴身而不是其他?让我们听一听胡适先生的解说: 胡适认为,“这个神通广大的猴子不是国货,乃是一件从印度进口的。也许连无支祁的神话也是受了印度影响而仿造的。”又说,“我依着钢和泰博士的指引,在印度最古的纪事诗《拉麻传》里寻得一个哈奴曼,大概可以算是齐天大圣的背影了。”随着印度佛教东传中国,《罗摩衍那》记载的“楞伽城大战”中哈努曼大闹无忧园的情节,就被改编成《西游记》中孙悟空大闹天宫的故事。陈寅恪与季羡林皆同意此说法。印度人也把孙悟空称为“中国的哈努曼”。 四、花果山 既然孙悟空是猴精,那么还得为猴精设计一座好山。什么样的山猴子最喜欢呢?当然是花果山。于是,《西游记》里不仅地上就有座花果山,而且那水帘洞前的瀑布,还必须与东海龙王家相通,以便他日后能去大闹东海龙宫。也只有这样,故事后面的弼马温、花果山、蟠桃会,才能显得顺理成章。如此,那个石头化成的神猴就可以在花果山水帘洞立身安命了。 五、如意金箍棒 要打尽取经路上诸般妖魔鬼怪,金箍棒理应是不同凡响的。 首先要解决的是金箍棒的出身。给猴子特配的兵器,来历定要不凡,因为中国一向讲究出身。于是,吴承恩老先生把那金箍棒弄成是大禹治水时用过的定海神针。有了大禹作后盾,金箍棒一下子高大上了。 其次,是金箍棒的重量。冷兵器时代,武器的重量很重要,譬如关大王的青龙偃月刀就有82斤重。神仙世界里,金箍棒不能太轻,也就13500斤吧。因为中医认为,人一昼夜正常吐纳(呼吸)为13500次,即平均6.4秒呼吸一次!好家伙,一根金箍棒,竟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呢。 最后,金箍棒能如意变化。一方面当然是为了增加神奇,另一方面也与小说的情节很有关系。如让孙悟空整天提着一根其长无穷、其粗无比的定海神针,还怎么翻筋斗云?现在,它能缩小成一根绣花针般大小,放在耳朵眼里,要多方便就有多方便。至于13500斤重的金箍棒缩成绣花针大小,比重会大成什么样,估计吴承恩没学过物理,就不要深究了。 六、孙悟空的传功师父 孙悟空会驾筋斗云,会七十二般变化。唐三藏虽是他的师父,却一点也本领也没传给他。 孙悟空的传功师父是须菩提祖师,须菩提祖师是干什么的呢?且让我们先来看一看他平时在做些什么。 且看《西游记》载道:“西牛贺洲地界有座灵台方寸山,山中有座斜月三星洞。那洞中有一个神仙,称名须菩提祖师。那祖师出去的徒弟,也不计其数,见今还有三四十人从他修行。” 原来须菩提祖师是个在山里修行的神仙,他住在灵台方寸山的斜月三星洞里。 “灵台方寸”是“心”的别名,“斜月三星”是汉字“心”字的象形。所以,须菩提祖师其实是住在“心山心洞”里。 佛教有部《心经》,《心经》的宗旨是一切佛法的宗旨。须菩提祖师住在心山心洞里,他和佛法应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到底有什么联系,《西游记》里没有说破,我们得去猜。 须菩提祖师平时教徒弟,无非是“学言语礼貌,讲经论道,习字焚香”。“闲时即扫地锄园,养花修树,寻柴燃火,挑水运浆。”这样的生活就是明代极普通的书院生活。在孙悟空拜师后最初的六七年里,须菩提祖师及其徒弟过的就是这种生活,虽悠闲,却也有几分寂寞。幸亏他有教无类,连猴子也收,不多时日,他就教会了孙悟空七十二般变化,还有驾筋斗云的本领。在教会了孙悟空诸般本领后,须菩提就找了一个借口,赶了孙悟空出去,让他去闯江湖,去历练,任凭孙悟空怎样苦求都毫不动摇。这样的师父真是好师父,那些尽想着法子拖住学生,让学生替其打义务工的硕导、博导,哪个比得上他? 七、孙悟空的名号 《西游记》里,孙悟空拥有的名号无疑是最多的。 “美猴王”是他的第一个名号,是花果山的猴子猴孙们孝敬他的。虽然在我们人类看来,凡猴皆为“尖嘴猴腮”之辈,根本称不上“美”,但在猴子们看来,人类却都是打肿脸面充胖子的家伙,个个都像害着腮腺炎似的。 “悟空”是他的第二个名号。是须菩提给他取的。后来就被唐僧左一声“悟空”,右一声“悟空”,一路唤到西天。可惜这么好的一个名号,只有唐僧、观音这些高端人士才会叫他。而八戒、沙僧两人,在长长的取经路上,最多叫他“师兄”,或者“猴哥”。 再接着,就有了“弼马温”。起初孙悟空不知“弼马温”竟然就是“避马瘟”。待知道了这一切,这口气怎能咽得下。于是,孙悟空大闹天宫,打翻天庭,回花果山去了。你玉皇大帝让我做“弼马瘟”,我偏要做“齐天大圣”!你不封俺,俺老孙自己封!这个在极端憋屈之下孙悟空自封的号,最能让孙悟空找回自我。而取经路上的各土地老儿们也最能搭准这号脉。当平白无故被孙悟空从地底下揪出来时,他们往往会忙不迭地先奉承几声“大圣”、“大圣”。几声“大圣”叫下来,孙悟空耳朵一软,一切也就好办了。 “孙行者”这个号是唐僧给他的。但我以为这算不得真正的名号。一如张大娘、李大嫂、王阿婆、陈法师、顾老师一样,都算不得正式的称呼,与之类似的“行者孙”、“者行孙”等名号更不行,都是孙悟空与金角大王、银角大王比智比勇时用的自称,当然作不得准。 “斗战胜佛”是孙悟空的终极名号,为如来所封。这一封号代表着取经胜利、功德圆满,一只石猴子终于立地成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