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武耀 2016年是农历丙申年,即通常所说的猴年。十二生肖中,各种动物各有被人们喜爱和尊崇的特点,今天就来说说猴子。 中国传统民俗文化里,“猴”“侯”同音,“侯”是中国古代的爵位之一,于是猴的形象出现在许多绘画雕刻艺术中,给猴增添了一种富贵吉祥的象征意义。如一只猴子爬在枫树上挂印,称之为“封侯挂印”;一只猴子骑在马背上,则寓意“马上封侯”;一只猴子骑在另一只猴子身上,意谓“辈辈封侯”,等等。 猴的种类多达数百种,金丝猴更是中国特有的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在我的印象中,小时候第一次见到猴子是在村里的晒场上,有个跑江湖的手艺人,牵着一只猴,不时说着“在家靠父母,出门靠朋友”之类的话,让猴子上演作揖翻跟斗的杂戏,向看热闹的村民推销“包医百病”的狗皮膏药。那是一只猕猴,也许是累了,几番表演后,消极怠工,立即招致那个手艺人的鞭打。猴子看似听话了,却趁着手艺人不注意,突然上前把他推了个趔趄,引得围观的人们捧腹大笑。 猴又叫猢狲,因猴性好动,对顽皮好动的小孩,人们就说这孩子怎么跟猢狲屁股似的坐不住。猴在中国古代别称“猱”,《诗经》里就有“毋教猱升木,如涂涂附”的诗句。其实古人对猿、猴没有严格的区分,关于猿猴的诗篇很多,三国时曹操在《薤露行》中有“沐猴而冠带,知小而谋强”之句,东汉王粲有“流波激清响,猴猿临岸吟”之句,唐代诗人李白更是以“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诗句为后人所熟知。 有关猴的成语、俗语或歇后语,也有不少。常用的如“杀鸡儆猴”、“尖嘴猴腮”、“猴年马月”、“树倒猢狲散”、“山中无老虎,猴子称大王”、“猴子捞月亮———空欢喜”,等等,乍一看,似乎以贬义的居多。其实,猴是颇通灵性的,且有情义。 中国古时候就有好多关于义猴的故事,其中有一则讲到有位老人,早年丧妻,唯一的女儿也远嫁他乡。有个猎人见他孤独,送给他一只猴子。老人就把这只猴子当作亲生儿子一样,每次出门都让猴子跟着,也不用绳子牵着,因为猴子不会逃走。如此过了五年。一天,老人突然亡故,猴子直奔老人的女儿家,泪如雨下。老人的女儿知道父亲死了,就和猴子一道回去奔丧。办了后事,老人的女儿要带猴子走,猴子拱手谢绝,仍然守着老人的故居不肯离去,常常哭祭老人,样子十分哀伤,这样不到三个月就死了。乡人可怜这只猴子,把它葬在老人的坟旁,并为它立了一块墓碑,上面写着“义猴之墓”。 除了文艺作品,猴子还出现在方寸邮票中,如今被人们追捧的1980年“猴票”,是新中国发行的第一套生肖邮票。“猴票”图案是由著名画家黄永玉绘制的一只金丝猴,面值8分,因发行量少而显珍贵,据说现在每枚价格在150万元左右。前些天发行了贺岁纪念币“猴币”,设计精美,其中一面图案为一只传统造型的猴子,抬手远眺,煞是可爱,猴子上方饰以桃形花灯及梅花图案,给人一种吉祥喜庆的感觉。而在中国传统武术项目中,与猴沾边的该是“猴拳”了。猴拳是象形拳的一种,因模仿猴子的各种动作而得名,套路灵活多变,发展到今天,已成为祖国传统武术的一朵奇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