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微信群”里除了自己竟全是骗子】 武汉某私企一女会计被“董事长”拉进新建的微信工作群,群内6人都是公司同事,她万万没想到,这个微信群,除了自己,全是骗子,一个大骗局正等着她……12日,骗子通过克隆微信群,模仿工作场景层层铺垫,将受害人一步步引入圈套。所幸警方反应迅速,通知相关银行拦下了80万元。 5月15日《宁波晚报》官方微博 “公司微信群”里除了自己竟全是骗子!这样的骗局,就算是你我,也难免上当。 震惊之余,不免感叹:在信息的世界里,虽然我们都把自己捂得严严的,但在“专业人士”的眼里,为什么如同没有穿衣服一样?又有谁能给我们披上一层保护网呢? 可以想见,随着互联网的高速发展,类似上述那样“不可思议”的骗局还会发生,问题是,当这些骗子“魔高一丈”的时候,我们的保护网———网络监管部门可曾准备好你的“道高一尺”?怕只怕,“补牢”总在“亡羊”后! 【12岁独子救人溺亡 父亲因无见义勇为证书上诉】 2000年,12岁的独子为救人溺亡于水塘。父亲拿到了相应的抚恤金和救助金,但一张“证书”仍是他的心中之痛。为此他决定起诉句容市人民政府,理由是其不履行见义勇为行政处理法定职责。“我的儿子救人死了,为什么没有表彰决定?为什么得不到见义勇为证书?” 5月15日《潇湘晨报》官方微博 救人溺亡的12岁男孩为什么得不到见义勇为证书?当地政府的答复是:属于未成年人,参照全省乃至全国对见义勇为行为表彰奖励的实际情况,均不提倡未成年人见义勇为。因此对他的见义勇为行为仅奖励抚恤。 因为不提倡未成年人见义勇为,所以就不发荣誉证书?因为不服这一解释,倔强的父亲讨了16年的说法,至今尚无定论。这里,笔者只想对抱着“本本”的相关部门说句话:难道发了证书,就是提倡未成年人见义勇为了?本期主持 胡晓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