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人文/地理志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5月22日 星期日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四明山心”

  □余 艇

  自诩对四明山颇为了解,这次鄞州杖锡之行,新到几个点,让我感到自己还是浅薄的。

  快到杖锡村的路边,有一块长方形巨岩,刻有“四明山心”四个汉隶大字,似乎暗示着这一带乃是巍巍四明山脉的中心地带。对于这个,一直以来我没有什么感性认识,只因四明山太庞大,其“势力范围”所及奉化、余姚、鄞州乃至上虞、嵊州,哪里不是群山连绵、层岭叠嶂?人在山中行,没有绝佳的中心制高点,难识庐山真面目。这次来到杖锡赏樱园,园内有一制高点叫癞头山,山顶有一旧时遗存的碉堡。攀上碉堡顶,环顾四周,这才深刻体会到“四明山心”的用意。

  站在碉堡圆顶上,如站在圆心中,四周群山如围,如屏,天风浩浩,满眼翠绿。传说四明山周围二百八十峰,虽不可细数,但群峰列队,尽可指点。有人曾对四明山名源自四窗岩提出异议,说站在杖锡峰顶“四望通彻如一,可称为‘四明’”。说此话的人,是明代当过太学祭酒的诗人戴愚斋。想想,也算是一种说法。

  站在碉堡圆顶上,也就不难理解《丹山图咏》(相传由历代文人接力合作而成)对四明山的整体描述,说四明山“二百八十峰相连,东面如惊浪,西面如奔牛,南面如驱羊,北面如走蛇”,可谓非在此地无有此感。在出行之前,我看了卫星地图,以杖锡为点,东面是龙观箭峰、观顶、磻溪一带,西边是余姚四明山森林公园、大俞(四窗岩)、大山村一带,南面是奉化雪窦山、商量岗、徐凫岩一带,北面是丹山赤水、大岚和鄞州的字丰、天雷坑一带。对照实地所观,西南崇山峻岭,是四明山主脉;大岚一带无甚尖峰,山势平缓,皆合《丹山图咏》所言,因此我有理由认为,古书的作者应该到过杖锡峰顶。至此,从地理学意义上,我对四明山有了一个全新的整体认识。

  杖锡作为“四明山心”所在地,曾吸引无数诗人来此地访古探幽,刘长卿、陆游、戴表元、楼钥、王阳明、沈明臣等都留下诗作。杖锡古寺始建于唐,盛于宋,在百步阶至杖锡的古道溪涧中,尚余那个时代的摩崖石刻群,有“三峡”、“浴心”、“醉泉”、“潺湲”、“过云”、“佛诃”、“再来石”等,其词意颇耐人寻味。

  从李杖线(李家坑至杖锡)下山,盘山公路多急弯,途经幢起岩、后隆岩下村、筲箕斗小村落,路边不时有淙淙流淌的小山溪,有时挂壁而下被阳光一照,亮如明镜。当时正值谷雨时节,山花落尽而新叶勃发,衬着蓝天,绿意盎然。谷雨是春天六个乐章中的尾声,春的逝去在山村并无哀伤之感,因为取而代之是满山的嫩绿、翠绿、深绿,并夹杂着枫的红,涌动着勃发的生命力。春天分明在变得壮实,有力。春和夏正在无缝衔接。

  对于四明山,其实我所知甚少;但对于这座山,因为崇仰,因为喜爱,我永远有了解的兴趣。“山鸟欢呼欲问名,山花含笑似相迎”———这是大儒王阳明进四明山探访杖锡时的心情;其实,也是我的心情。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