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 成 北仑春晓昆亭村的桂池社内,有一座建造于明正德年间、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重修的三墩二孔的石桥,名曰拦瑞桥。在蓝天白云、丽日春晖下,这座南北走向的沧桑古桥,于一片莽莽苍苍的山岗俯瞰的背景中,横卧山涧,不但显得雄浑,更衬托出诗情和画意。 古桥10米多长,桥面宽近3米。两座桥墩的高度都同涧深,将近4米,从上至下垒砌的石料,都是天然条石,共有13层。其间的条石规格,厚度大约在0.2米与0.3米之间,长度参差不一,最长的3米。在桥墩的基座立面上,为化解水流的冲击力,砌筑起的“迎水石”,也是弓形截面的天然条石,长2米多。五块横向砌搁在桥墩上的天然条石,既担当了“梁”、又成了桥面,每块长度足有5米,宽度达到0.5米,高度将近0.3米。此外,砌筑桥面上的护栏,以及扶栏上堆砌的石柱,都是一统的天然材料的条石。 许多到访者参观了石桥后,赞叹的,都是桥的古朴;然而石桥所在地和周边的人们慨叹的,是先人们造桥的艰幸与智慧。据人们对这些桥体材质的分析,昆亭本地是不可能有这些天然的石料的,全靠外地输入。然而,过去昆亭村是一个被崇山峻岭包围、与外界隔绝的山乡,“昆亭大岭”是横在先人面前的一道绕不过去的“坎”。虽然只有区区的十公里路程,但必须在高高的“昆亭大岭”上跋涉,那山道蜿蜒崎岖,险峻陡峭,即使空着双手赶路,也觉得累人,更不用说肩挑手提的来回赶路。实在令人无法想象,先人采用什么方法,将从外地采购的诸多笨重的建桥石材,运抵当地建桥的现场? 当地的耄耋老人说起拦瑞桥桥名的由来,无不眉飞色舞,兴趣盎然。他们说,桥下的这条大溪坑的水,是从上面称之“漏水岙”的高山峡谷奔泻下来的。上一辈人告诉他们,当年雨水季节时,汹涌的山洪奔流在大溪坑中,人站桥上,隔着护栏,倒身弯腰就能从溪坑里提上一桶水来。还传说这座桥有灵性,好几次有人从桥上落下,不管山涧中有水无水,桥下的水面或高或低,跌下去的人都会毫发无损。后人遂称这座石桥为“拦瑞桥”。 晚清的春晓学者刘慈孚,写过“昆亭十景”组诗,“石桥拦瑞”是其中一景:“照池突兀卧长桥,一曲清溪水泬漻。虹影四拦山影住,倒涵钟秀上云霄。”诗中的“照池”是北面桥堍下的饮水潭,现今还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