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峰 儿时,当家门口的一丈红绽出花蕾,裹粽子的时候便近了,急急地问母亲:“可以拾箬壳了伐?”一说完,飞一般钻进离家不远的竹园去了。 新生的箬壳呈米黄色,容易卷曲开裂,需待颜色老一点。摇一摇竹枝,听到一声脆响,箬壳应声落地。很多时候,只要低着头四处察看,箬壳就在眼前闪烁。拾回来的箬壳用水漂着,然后捞出来洗刷干净,浸过水的箬壳变得愈加柔软,裹起粽子来容易随形不破裂。 夜饭后,大人搬出大桌子,箬壳、线绳、剪刀各就各位。母亲把浸过夜的糯米沥干拌入碱水,雪白的糯米变成淡黄色了,摊开箬壳卷成漏斗状,加入糯米按紧,将上面的箬叶折下盖好漏斗,包裹完多余的箬叶再反折上去,最后用线绑扎。裹粽子不像裹汤团那样容易,孩子们裹的容易散,只负责递些工具就行。母亲把粽子扎成棱角分明的四角枕头形,母亲这时会跟孩子们讲白蛇娘娘的故事,许仙吃了一只汤团后,从此不会饿了。许仙和白蛇娘娘一起过日子后,许仙听信法海,在端午节那天,叫白蛇娘娘喝雄黄酒,结果白蛇娘娘露出原形……听得孩子们对法海和尚咬牙切齿。这时候,母亲一声令下,可以煮粽子啦。 粽子一个个坐在锅里,灶膛里的火苗跳跃着,母亲举着火钳往灶膛添柴火,我和哥哥并排坐在小凳子上,缠着母亲继续讲故事。闻着渐渐漫出来的香味,诱得孩子们坐不住了,总要寻出一二种理由让大人相信粽子熟了,可以吃了,母亲再三唠叨粽子要捂过一夜才煮透,所以只好死心塌地去睡了。 捂过一夜的粽子,因碱水浸泡的缘故,剥壳后晶莹剔透犹如田黄石,清香扑鼻,蘸上少许白糖,吃起来又糯又稠。用过一次的箬壳,不破的话,洗干净后晾干,等下次再用。 记得第一次去小外婆家,小外婆穿着黑色对襟衫,颤悠悠迈着小脚,在蓝边白壳碗中用一根线把粽子割成一块一块,金边小碟子盛着白糖,亲切叫我“阿囡快吃,莫做客”,先前的生疏感一下就消失了。还有一次在学校,同学居然拿来特别大个的粽子,原来用毛竹箬壳包的,长着黑斑点,一只粽子下肚,连晚饭都不用吃了。 端午当天,除了吃粽子,大人们在门上挂蕲艾和菖蒲,身上、帐前挂香袋,内贮雄黄和香料。手巧的大人把菖蒲根雕成人形或动物,挂在小孩身上或摇篮边。中午薰臭花、白菖术、艾叶,吃雄黄豆、灰汁团,以消毒、杀菌、健身、灭蚊蝇。最恐怖的还用用雄黄酒生吞小青蛙,说是可解百毒,只是我从未看见过。 母亲说这一天很难看到青蛙。虽说已经进入夏天,女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拿出风凉鞋翻出连衫裙,母亲反复念叨着“吃了端午粽,还要冻三冻”的谚语作提醒。 这一天或前一天,奉化各地有个风俗,在整个宁波地区都大同小异。女婿要挑端午担去丈姆家。端午担要有五色食品,即油包馒头、大白鹅、胖蹄、大黄鱼、鸡蛋,用专用的竹编篮盛装。丈姆家也要回给女婿衣服、鞋子、水果等五色东西,叫“回头货”。 直到现在我也成了母亲,才觉得那时候的母亲简直就是一个民间文艺家,她给孩子们猜“出生在田家,走到祝家借衣裳,落水缚根金丝带,上岸解带剥衣裳”“、“有棱有角,有心有肝,一身清贫,半世煎熬”的谜语,会唱“五月白糖搵粽子,六月朝天扇扇子”“、“一只粽子四只角,解缚脱壳,抲筷割角,白糖一沰,直哒咽落”的歌谣,这些无不活色生香,透着生活的智慧。 当我现在用方言说起谜语和歌谣,儿子一脸的茫然,反问我:“这很有意思吗?” 老家门口的一丈红此时开得正热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