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小儿,每一次考试后的反馈都如出一辙,若是他考得好,必然十分清楚班级考试情况,问都不用问,自己先陈述每一个分数背后有多少人,他大概是第几名,说起来如数家珍。若是他考得不好,他就只知道他考了几分,班级其他情况一问三不知,只回答一句:老师好像没说过。就连隔壁同桌的分数,也变成了怎么看也看不清的数字。 有一次我在课上拿他举例,说这是典型的报喜不报忧。结果我面前的初三孩子们笑得趴倒,然后告诉我,老师,我们至今还是这样。 后来我讲课又讲到一首诗:爱子心无尽,归家喜及辰。寒衣针线密,家信墨痕新。见面怜清瘦,呼儿问苦辛。低回愧人子,不敢叹风尘。 讲到“不敢叹风尘”,忽然意识到,这也是一种报喜不报忧。远在他乡的游子,每一日孤身只影,蝇营狗苟,但是接到母亲电话,嗓子就特别大:这里好着呢!就算是一只手正在挂着点滴,另一只手打出来的字依然是平安勿念。与父母叹苦经虽然可得一时的发泄,甚至还可得到父母额外的财物和不远千里的照顾,但是近惠不能解远忧,说了常常是徒增他们烦恼,除了让他们在夜半三更长吁短叹无法入眠,并没有什么用。天伦之乐,向来只在承欢膝下间获得,不管科技如何发达,电话、手机、视频都无法替代活生生的人。未在身边陪伴,未在床榻尽孝,这已经是为人子女的自愧,再白白地叫父母隔着万水千山为自己操心,这大概是天底下最不懂事的孩子了。 小时候,我们怕父母,报喜不报忧;长大后,我们爱父母,报喜不报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