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4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6月21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乡间夜戏

  天一阁秦氏支祠戏台

  □仇赤斌

  乡间呈暮色,晒场鼓声喧。台上轻吟始,棚中客已满。狸猫换太子,旧戏有新颜。莫怨无知己,百年越剧传。

  五一小长假期间,回乡下老家。晚饭后,一家人在院子里闲聊。7岁的女儿拿了把竹扫帚,满场奔走,说是在跳扫帚舞。院子里的空地上,父亲刚种下几株黄瓜苗,旁边的朱顶红开花了,红艳、浓郁,像是一个个大喇叭,可惜没香味。那棵大樟树也开花了,不仔细看,很难发现它的花,但清香阵阵袭来,这就够了。很多燕子在半空中飞舞,它们趁着夜幕还没完全降临,正在进行一天中最后的捕食。

  这时候,不远处传来锣鼓的声音,母亲说晒场那里在做戏文(唱戏),已经持续好几天了,今晚是最后一场。很久没看戏了,女儿也有点跃跃欲试,于是一起去了。村里在晒场靠近老年协会的地方,搭了一个舞台,也方便演员们化妆。在舞台前面也搭了一个棚子,摆放着密密麻麻的长板凳和竹椅子,可免日晒雨淋。

  先是板鼓、拍板、堂鼓、大锣、小锣、小钹等打击乐器的一阵敲打,我还看到弦乐中有越胡、琵琶,其他的乐手隐在幕布后,看不到。先有两个演员,一男一女,分别清唱了一段。随后大幕拉开,戏正式上演了。戏名为《新李国太回朝》,但和儿时看过的《狸猫换太子》一模一样,只是换了个名字而已。变化的还有两侧多了电子显示屏,可以播放字幕,以前是要用远处的灯光打在白壁上才能显示的。

  舞台上方的显示屏在播放这几天演戏的费用来源,仔细看,有点如今众筹的味道。邻村的米厂老板出的最多:1万元,村委会、老年协会和一个厂老板次之,剩下的是爱好越剧的村民出的钱,100、200、500元不等。一共筹集了2万多元,演了5场夜戏、3场下午戏,如此算来,每场戏的费用也不算高,毕竟一个越剧团至少有二三十人吧?听说区里为了活跃农村的文化生活,对“天天演”有补贴。这个金兴越剧团就属于“天天演”剧组之一,是章水镇的一个业余剧团。

  业余剧团的水平有这么高?看演员们的唱腔、扮相、台风等,都很有专业风范。也许,演的多了,水平自然就提高了。台上演得精彩,台下看得也很认真。我站在舞台的一角,看着沉浸在戏中的观众的脸,多是村里的老年人,其中包括我的父母,他们在台下早就放好了椅凳,都有自己的位置。而小孩们只是看个热闹,比如女儿,和邻居家的两个双胞胎姐姐,跑进跑出,也忙得不亦乐乎。离远了看还不过瘾,还在舞台边伸出脑袋来张望。女儿身高不够,两个小姐姐还抱着她的腿,把她举起来。舞台外沿有很多卖吃的,外甥给女儿买了一包糖炒栗子,有点烫手,女儿让我剥好了,再和姐姐们一起分食———这多像我们小时候看戏,不在乎剧情,而在意热闹和零食。

  我们小时候,是在室内看戏的。1980年左右,村里建起了一个大会堂,这是附近的几个村子里所仅有的。建造时的记忆还在,四周的墙壁下掉了很多钉子,我们都争着去捡。建好后,我的人生中看的第一台戏、第一场电影,还有第一次看电视,都是在大会堂里实现的。每当有戏或电影上演,附近几个村的人都会蜂拥而至,如此热闹了很多年。后来就冷落了,大会堂部分做了村委会,部分出租给村民办厂,由于年久失修,终于不能再用,前年被拆掉了。

  室内演戏没地方了,但越剧的市场和基础还在,村里喜欢越剧的人还是很多。在小河边的凉亭旁,几个戏迷自发组成一个小团,一人拉越胡,几个人清唱,经常搞活动。我对越剧谈不上喜欢,没有对流行音乐这么着迷,但身边有很多戏迷。记得有一个初中同学长得黑,却非常喜欢越剧,唱得也好。父母属于喜欢听戏的,而我姐夫则是唱戏的业余高手,经常参加镇里的晚会,还得过奖,也参加过市电视台的比赛。

  越剧下乡,真的挺好。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