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童程红 通讯员 张志平 6月24日晚,一名在甬打工十余年的“新宁波人”遭遇意外身故,家人在悲痛中决定捐献他的一肝两肾,这也成为我市第100例人体器官捐献者。 昨天下午,市红十字会就人体器官捐献工作现状举行媒体通报会。记者了解到,近年来,市民开始接受捐献器官延续生命的理念,有些捐献者身前就是志愿者,而越来越多的市民在亲人生命无法挽回的时候,主动希望捐献亲人的器官。然而,爱心虽然不断扩大,但供求仍然悬殊。 900余名志愿者登记人体器官捐献 2011年12月,宁波实现第1例捐献,捐献者为“新宁波人”孙永海,之后爱的种子便在甬城大地上生根发芽。次年实现16例捐献,2013年11例,2014年25例,2015年30例,2016上半年17例,总计100例。 捐献者中,男性79人,女性21人,本地居民16人,外地来甬务工人员84人。年龄最小的只是29天,最大的为66岁。 目前,宁波还拥有登记在册的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900多人,职业分布有自由职业者、医务人员、工人、农民、企业白领、公务员、教师、记者、学生,以及一些退休人员等。 据市红十字会最新统计,我市百万人口捐献率达4.35,为全省第一、全国领先,百例捐献共计捐献肝脏、肾脏等器官291个,上千名患者及其家庭因此获得新生。 捐献者家属:我觉得母亲还在这世上 2014年10月22日晚,66岁的胡秀芝因病去世,捐献一肝两肾和一双眼角膜,帮助3人重生、2人复明,一时间感动了甬城,人们亲切地称她为“天使奶奶”。昨天,胡秀芝的儿子、宁波市鄞州二院肝病科主任医师李国军出现在通报会现场。他说,母亲走了,但他始终觉得她还在这世上,捐献器官令她的灵魂不灭、精神长存,还在看着这个世界,爱着这个世界。 李国军透露,早在2012年7月,父母就在鄞州区红十字会填写了《遗体捐献申请登记表》,双双成为器官捐献志愿者,“当时,他们俩的身体都不错。母亲虽然犯过一次脑出血,但恢复得还可以。” 两年后的10月19日,胡秀芝再次发生脑出血,这次是大面积脑干出血,入院不久即被宣告脑死亡。“我从医20多年了,按说见惯了生老病死,但搁在自己母亲身上还是难以接受。尤其是看着她还有呼吸、心跳,却无法再醒。”李国军回忆。 悲痛之余,李国军和父亲都想到了母亲的遗愿,捐献器官。全国各地的亲属也纷纷赶来,大家一致同意,捐献器官。因为,亲属们都知道,胡秀芝生前就乐于助人,身后也再帮别人一次。 受捐者:好好活着,身后完成爱心接力 昨天的通报会现场,3名受捐者及其家属也来了。 26岁的肾移植患者小汤说,自己现在有勇气想象未来了。而之前近3年时间,一周两次,一次4小时的血透让她无法学习、无法工作,连一次短途游都成了奢望。未来,她也会尽自己的力量宣传人体器官捐献的相关知识。 48岁的肝肾联合移植患者成女士说,周围人都说她一点不像患过重病,她现在带带孙女、忙忙家务,生活平凡又幸福。 翁伟斌是我市一名角膜捐献者,同时也是一名有着30多年从医生涯的老医生,他于今年3月29日捐献一双角膜。老伴张夏翠说,生前,丈夫曾接受肝脏移植,不仅他重获新生,一家人的生活也一度重燃希望。8年后,丈夫被查出胃癌,病重之际,他一直在念叨,自己久病,怕是好多器官都用不了,不知道角膜还行不行,如果能捐,也算是回报了当初那份大爱。 翁伟斌最终实现了这一愿望,他的一双角膜,帮助两人复明。受他的影响,家族中好几名小辈都相继成为人体器官捐献志愿者。 协调员:相比等待患者,器官供应依然缺乏 凌峰是鄞州二院的一名人体器官捐献专职协调员。他告诉记者,去年一年,自己一共与96名潜在捐献者家属接触,其中69人对器官捐献表现出兴趣,最终促成了17例捐献,“我市人体器官捐献工作起步远但进展快,特别是这两年,工作开展起来明显顺利多了,多数人至少都会听你把话说完,相当一部分人会认真考虑这件事。” 爱心虽然不断扩大,但供求仍然悬殊。目前,在鄞州二院和李惠利医院,分别有四五百名尿毒症患者在等待肾源,李惠利医院还有50多名肝病患者在苦等肝源。“等待肾源的队伍每年都有增加,这部分病人在没有肾源无法手术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透析来维生,但等待肝源的队伍一直维持在50人左右,因为除了移植,没有其他有效的治疗办法,太多患者,没等到肝源就走了。”凌峰说。 而从全国的数据来看,我国每年有30万人需要移植器官,但最终只有1万人接受了手术。 凌峰分析了人体器官捐献事业受限的原因,其中最主要的还是传统观念的束缚,不仅不少潜在捐献者家属过不了心理关,最终放弃捐献,一些有意身后捐献的市民也因此得不到家属的同意,无奈暂时搁置。 昨天,记者也从市红十字会了解到,器官捐献者困难家庭已纳入各级红十字会日常慰问的重点人群,各地已经建立起长期回访机制。“全社会都会用爱心来回报捐献者的大爱,人们不会忘记他们的名字。”市红十字会相关负责人表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