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建钢 伴随高考和中考落下帷幕,家长们开始为孩子的录取忙碌起来,一些不法分子也蠢蠢欲动,各种围绕中高考招生的诈骗手段浮出水面,令人防不胜防。昨天,市公安局为此梳理了近年来的几种诈骗手法,并发布预警,提醒广大考生和家长别落入骗子的陷阱。 6月27日《东南商报》 每年高考招生过程中,学生和家长遭遇各种骗术是很常见的。骗子的手段五花八门,而且不断翻新,确实令人防不胜防。 有的骗子自称中介,甚至直接冒充招生办,声称只要出钱就能上大学,甚至上名牌大学。这种骗术还算低级的,稍微有点头脑的人还是能够识破的。有的骗术则往往让人难辨真假。比如,有的骗子号称可以弄到扩招指标,只要交钱就行。 毋庸讳言,上当受骗者,大多数或多或少抱有不良的动机。以为只要出了钱,通了路子,就能够进入理想中的大学。因此,每当那些人鸡飞蛋打,落得个两手空空的下场时,旁人无不嗤之以鼻。 但是,如果我们心平气和地想一想,现实中,确实有人通过关系或者出了钱而上了大学。过分地指责上当受骗者,是不是有失偏颇?不断有考生上了骗子的当,究竟打了谁的脸? 笔者曾经听说过这么一起高考录取事件。某校甲、乙两位文科考生,同样的一本分数,刚好达到外地一所985高校的同一个专业的录取分数线。结果,甲被录取了,乙却惨遭退档。甲欢天喜地上学报到去了,乙的家长却住进了医院。最后,乙通过第一批次补报志愿,被外地另一所211高校录取。虽说也是重点大学,但是与自己心仪的那所985高校相比,根本不是一个档次。 事后,真相大白。既不是因为乙的语文、文综的考分低于甲,也不是因为乙没有当过班干部而甲当过团支部书记,而是甲的父亲与那所985高校招生办主任是同学。人家高考之前就已经打了招呼!由于外地高校是按照110%的考生比例提档的,刚刚达到录取分数线,就属于那可能被退档的百分之十。留甲退乙,全凭招生办主任一句话! 如果说,那位招生办主任的做法,对于像乙一类的考生并不公平却没有违反什么规定的话,那么,中国人民大学招生就业处原处长蔡荣生利用职务之便,收受贿赂2330多万元,则构成了受贿罪。学校在自主招生、使用1%机动指标方面存在人为操作、领导干预;在艺术特长生招生中,往往通过主观判断,缺少量化标准。所有这一切,为蔡荣生留下了寻租空间。直至2013年9月东窗事发,善良的考生和家长才知道一些人是怎么样“考进”人民大学的。 每年都有人被骗,正是打了招生监督机制不完善、权力缺乏约束的脸。教育专家认为,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把招生全过程晒在阳光下,招生腐败才能从根本上得到改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