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碧水 在“Brioche”店喝咖啡,又遇定居法国的莉丽,她对我讲了她初来法国的感受——— 感受源于她的一天经历。一天,坐有轨电车回家。上车的“Chalezeule”为始发站,车厢内没几个人,她选了第一排靠门的双人座,坐在外侧,顺手将购物包放在右侧的座位上。后一站停靠时,上来一法国青年,他选坐的是过道另一侧的双人座。那青年坐里侧位,将双肩包夹在自己小腿间。莉丽说,隔着车门玻璃看这个法国人,越看越觉得自己的脸颊变红发烫。 那天午后,莉丽给新买的秋海棠上花盆架,不小心踢翻了水桶,赶紧取抹布吸水擦干,但地上的水正顺沿地势流进雨水管往下滴。她的法国丈夫正好去一楼理发,看到滴水差一点落到法国老人头上,马上打电话给她……这令莉丽十分内疚。莉丽的新家住在四楼,阳台下是加宽行人道,是公共通道兼停车场。入住两年多来,阳台外伸四根雨水管,几乎没发生一次晴天花盆滴水事件。莉丽说,她的内疚是因自己不小心而影响他人,而法国人十分注意这一点。 包与滴水,本是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码事,而莉丽的经历却扯出影响他人的话题。对此,我亦有同感。印象颇深的是两对法国父母放任与管束孩子的情景。一是从密特朗故乡J城回贝城的晚班火车上,一是从贝城去戴高乐机场的早班火车上。前一对父母带一双儿女,后一对父母带一个儿子。前一对的儿子大女儿小,列车驶出站后,男孩阅读,男孩的父亲脱下女孩的鞋子后,自己开始涂鸦。女孩离开座位,一会儿逗逗她的父兄,一会儿溜达于车厢……奇怪的是这位法国母亲旁无儿女似地始终埋首于自己的作业本上。车厢里静悄悄。乘客看书的看书,听音乐的听音乐,睡觉的睡觉,除了车轮与铁轨的摩擦声几乎没有任何的嘈杂声。洋娃娃似的女孩东张张西望望,突然跳跃起来,边跳跃边欢笑。欢笑声像搅拌了凝固空气一样,寂静的车厢霎时像按了开关似的,车轮与铁轨的摩擦声伴随了嘻嘻哈哈的欢笑声。此刻,其父母差不多同时抬起头,俩人对视了一下,父亲像捉蝴蝶似一把抓住女孩,用手作了一个示意轻点的动作,又与女孩耳语几句,直到女孩点头才放开……而在此之前约有两个多小时的旅程,这对父母于年幼的儿女却像“放山野猪”似的“放纵”。 后一对父母带一个儿子坐下后,男孩的母亲先脱下儿子的鞋和外套,男孩的父亲从背包取出电脑,插上耳机,将一只耳麦塞进自己的耳朵,另一只耳麦塞进男孩的母亲耳朵。男孩不大会说话,对眼前的一切似乎皆好奇,两手不停地摸索,突然注意力转移到桌子的折叠板上,先翻折就近的桌子,然后小手伸向父亲的那桌子,父亲也没拦他,只是悄悄地将电脑移到自己的膝盖上,任其翻折。没多久,男孩的小手伸向我们的桌子,欲要折翻。这时,其母亲轻声对男孩耳语———不能做,这样要影响他人。法国的父母似乎放任孩子,但他们的放任又是恪守不影响他人为原则。 正是不影响他人的恪守,在贝城的出门行走,常能听到“巴哈同”一语。巴哈同,意为“对不起”,此乃是公共场合的礼貌用语,是法国人向陌生人表示歉意的常用语。 法国的餐饮店,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吃完后,要把用过的刀叉盘诸类餐具,抑或纸盘、纸杯、吸管诸废物自行放到大堂内设置的餐具柜,以保持环境的整洁。一次,在好时光餐店吃自助餐发现,用完餐离席前,大多数法国人会用餐巾纸将餐桌擦抹干净,想以此保持环境的整洁。环境整洁,自己舒坦,他人舒适,这是众人的自觉行为渐渐演绎成的规矩,规矩不就是约定俗成的风气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