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陈爱红 昨天,本报关于“营造大亨”沈祝三及沈母故居的报道,引起了很多市民的关注,特别是市演艺集团董事长邹建红看了报道后感触更深。他说,他在前几年就特意深入挖掘沈祝三的故事,并通过甬剧《筑梦》,第一次将其故事搬上了艺术舞台。 邹建红说,《筑梦》用戏剧艺术诠释沈祝三的跌宕人生,就是为了让宁波人更好地了解这位几乎已被淡忘的宁波帮先贤,感受他非同凡响的工匠精神与人格魅力。 武大校长一番话让他“寻找”沈祝三 2007年,一个偶然的机会,邹建红到武汉大学参观,武大中西合璧的建筑让人流连忘返。这么好的建筑是谁造的?在校史陈列室里,邹建红发现了当年的校长王世杰在大学落成典礼上的讲话,其中提到:“我们要感谢浙江鄞县沈祝三先生,没有他的慷慨解囊,仅靠国民政府的杯水车薪,今天是万万不能落成的,我们要感谢他,感谢他对教育无私的支持。” 原来是一个宁波人卖掉了三条街的房产,又举债建造了美丽的武汉大学!回到宁波后,邹建红就开始寻找关于沈祝三的资料,可不少专家都表示不了解这个人。他又返回武汉,向武汉宁波经促会打听沈祝三到底是鄞县哪里人,武汉宁波经促会联系上了沈祝三的儿子沈立舜,沈立舜回忆说老家在走马塘一带。 邹建红又到走马塘去寻找。“当地人给我翻了族谱,可没有这个人,但据说附近的沈风水村是有姓沈的建筑商。”在沈风水村,看到了中西合璧的沈母故居后,邹建红第一感觉自己是找对了,因为沈祝三造的建筑最大的特点是中西合璧,在老汉口,有圆柱子结构的房子基本上就是他造的。走进故居,里面的居民一听他问沈祝三,就告诉他:“这就是沈祝三给老母亲造的房子!” 沈祝三儿子细述父亲晚年生活细节 沈立舜向邹建红透露了更多父亲晚年生活细节。在武汉大学落成后,校长王世杰曾邀请沈祝三无论如何也要去参加落成典礼,家人也都要他去,但是沈祝三就是不肯去。被逼急了之后,他说:“我一个瞎老头,在台上像什么样子?!”在他的心里,武汉大学是神圣的殿堂,他亏本造武汉大学完全是自愿的,也不会把这当成一件值得夸耀的事情去显摆。 尽管不去参加落成典礼,但是武汉大学是他心血的凝结,他一直挂在心头。晚饭后,双目失明的沈祝三经常带着管家去珞珈山转一圈,每次他都如数家珍地和管家说起这幢房子是什么材料建造的,那幢房子上的什么配件是从国外进口的…… 沈立舜向邹建红透露了父亲坚持亏本造武大最重要的原因:他以前只是一个小木匠,创办了自己独立的公司后,他和闻一多、李四光交了朋友,对文化人很崇拜,他觉得和有学问的人做朋友是光荣的事情。当时国民政府造武大的经费是不足的,当闻一多和李四光来找他,想请他造武汉大学的时候,他毫不犹豫地答应了,他觉得给国家造大学是一种光荣,所以宁愿亏钱也要把学校造好。 甬剧《筑梦》褒扬沈氏的工匠精神 沈立舜的讲述让邹建红唏嘘不已,他暗下决心要将沈祝三的故事搬上舞台。 2011年,邹建红正式开始创作《筑梦》了,为了让创作组更好地了解沈祝三和他的汉协盛营造厂,武汉宁波经促会的副会长兼秘书长陈祖源曾5次带着邹建红和创作人员穿行在汉口的老街,一幢幢介绍沈祝三建造的那些房子,为创作组提供了大量的实证材料。2014年3月,甬剧《筑梦》正式上演。 昨天下午,记者在市演艺集团采访邹建红时,新版的《筑梦》正在进行排练。其第四幕讲述的是沈三江(原型即沈祝三)发现,跟随自己多年的兄弟阿根要用国产钢筋代替进口钢筋施工,他大发雷霆。演沈三江的演员是41岁的郑健。郑健说:“沈祝三做事严谨,从不偷工减料,这体现了一种严谨的工匠精神。” 市音乐家协会主席陈民宪也说,建筑以质量为本,工匠精神在建筑上更为重要,沈祝三的身上具体地体现出了这一精神。他的精神值得弘扬,他给母亲建造的故居应该好好保护。可能的话,还可以将他建造的建筑以缩微模型展示,让参观者感受到这些建筑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