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加速释放改革发展活力,不断提升民生幸福指数。为了回顾近年来陆续出台的政策和举措,推进改革的新进展,今起本报开设“改革好故事”专栏,讲述那些足以改变人生轨迹的“小”故事,记录企业成长发展的“大”轨迹。 本报讯(记者 徐叶 通讯员 陆灵刚 宁芬) 近日,高考第二批控制分数线揭晓,陈昊同学“越线”60多分。作为第一届参加高考的职普融通班学生,小陈对自己取得的成绩并不满意。不过,他还记得曾经对父母说过的话,“这个班就是为我而设。” 虽有几分傲气,却也道出了不少学生的心声。2013年,初试水的职普融通班引起我市不少学生和家长的关注。因为它的出现,给了中考“失利”学生二次选择的机会。 那一年,小陈在中考时发挥失常,这让他与普高失之交臂。“很惨,大概是从全校200名暴跌到500名吧。”小陈回忆说,这一下,与原本以为笃定能进的李惠利中学相差了五六十分。当时,小陈的父母很难接受儿子彻底考砸的事实。 没想到转机来了,小陈从报纸上看到职普融通政策后,便试着填报了宁波经贸学校的会计职普融通班,最终被顺利录取。入读后,小陈发现同班同学的经历大多类似,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大家相聚在一起。“我们(班)是学校里面比较‘另类’的班级。”小陈说,当其他班的同学能出去玩的时候,他们依然在埋头苦读,因为读普高的信念足够坚定。 有竞争就有动力,这个班的不少学生在短时间内都有了很大进步。次年,有9名同学达到李惠利中学预设的选拔标准。顺利“换乘”至李惠利中学后,小陈的成绩一直维持在“中偏上”。此次高考,虽未达到理想状态,但小陈称,达成了上“二本”的基本目标。 就在小陈备战高考的这几年,职普融通政策变得更为“成熟”,学生及家长的选择也更趋理性。据了解,机会面前,有人选择圆梦普高,有人选择“证明”自己后留下,还有人从普高“融”到了职高,只为做更好的自己。 相关专家认为,职普融通实现了两类人才、两种模式的高考,当两种模式并行发展时,该政策将有望无障碍地实施。 新闻背景 职普融通宁波轨迹 2013年 宁波市教育局制定出台了《职普融通育人模式改革实施办法(暂行)》,在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之间搭建起一座互通的桥梁。当年,宁波经贸学校与李惠利中学、甬江职高与宁波四中分别合作设立4个职普融通试点班。 2014年 职普融通新增了鄞州职业教育中心学校与五乡中学、北仑职业高级中学与明港中学、奉化职教中心与奉港中学3对试点。 2015年 宁波市本级及7个县(市)区共有13所中职学校17个专业与对口普高开展职普融通工作。当年新增8对试点学校。 2016年 职普融通工作进一步深化。仅市区的职普融通班就增至15个,有12所中职学校与14所普高合作,共开设15个专业普职融通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