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晓新 早上从“田头”收获的新鲜蔬果,中午就能在餐饮企业的“灶头”炒出一盆盆香喷喷的菜肴。日前,镇海区首次将餐饮企业与农村合作社拉到了一起,促成多条从“田头”到“灶头”的直供通道。 8月9日《宁波日报》 据了解,以往餐饮企业购买食材,主要通过批发市场以及菜市场、超市等地。食材几经周转,不但成本高,而且新鲜度大打折扣,影响了食材的营养和口感。“农餐联姻”的合作模式能大大减少餐饮企业的进货成本,而且食材的新鲜度更有保障。这种模式的推出后,受惠的不仅是餐饮企业和顾客,也给农村合作社的种植户提供了一个“铁饭碗”。 新鲜、方便、省钱还能实现餐饮企业、顾客和农户“三赢”,这样打着灯笼也难找的好事,自然是相关各方梦寐以求的。如果将从“田头”直通“灶头”的参与方扩展到千家万户,其中蕴含的市场潜力,堪与“淘宝”媲美。但实际上,在“农餐联姻”的合作模式上走在前头的镇海区,也仍处于起步阶段。因此,说目前蔬果生鲜品种的流通与采购,基本上尚未脱离传统模式,恐怕不太会有异议。看看我们周围的邻居与同事,还有绝大多数餐饮企业,平时有哪一家享受从“田头”到“餐桌”的直供?哪一家不是要到菜场、超市买菜? 但这种现状肯定不是一成不变的。哪个市民不希望也能像那些餐饮企业那样享受到新鲜、方便又省钱蔬果直通供给?如果这种供给能涵盖所有菜品原料,那更是求之不得———不必去菜场和超市,每天在家即能收到自己订购的价廉物美且有安全保障的新鲜食材,想想都令人陶醉!那么,这种梦想什么时候才能照进现实呢? 相对来说,从“田头”直通市民“灶头”的工程,比建立“农餐联姻”模式要复杂得多,操作起来也繁杂得多。看看那些长年浸淫于菜市场的“马大嫂”们对食材鲜度、品相、价格、数量的挑剔程度,就不难想象让她们满意并做成生意得有多难;另外,分散的新鲜食材投送和贮存也是难题。这些因素,也许就是近年来蓬勃发展的网络经济几乎颠覆了所有领域的实体经济与实体商店,只有“实体菜场”却仍旧热火朝天、一枝独秀的主要原因。 但在互联网时代,“让天下没有难做的生意”已有相当一部分成为“网络现实”,成本较低的分散送货和冷冻保鲜等技术难题,今后也不难逐步得到解决。因此,通过网络订购等方式,让价廉物美的食材从田头、鱼舱直达市民餐桌的通道,迟早会被打通。 从这个意义上说,市民是否也能享受从“田头”直通“灶头”服务?还要等多久?处于起步阶段的镇海区“农餐联姻”合作模式,在今后的运作过程中,或许能给出部分“参考答案”。我们不妨拭目以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