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三江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8月10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夏菜

  □赵志邈

  

  夏菜,通常是指夏令时新蔬菜,如冬瓜、丝瓜之类。然而,在余姚临山一带,夏菜却专指产自本地沿海的小海鲜,且并非一定产自夏季。这显然有点名不副实。但流传至今,应该有其缘由吧?我小时候常常这么想。然而,上小学时,我问老师,得到的答案竟是:习惯,没有为什么。后来,长大了,离开了那里,也就不再多想了。然而,家乡夏菜的富足和美味,还是常常让我怀念和感叹。

  那时,除了冬季,夏菜每天都分时段上市。第一时段是早上五点至八点,第二时段是下午两点至五点。在这两个时段里,小镇就像炸开了锅。“卖夏菜啰,夏菜贱卖啰!”满街都是这样的吆喝声,还有那挑着货郎担走街串巷叫卖的。看那架势,像是非要让人掏空钱袋子不可。

  梅童鱼和鲚鱼是夏菜的主力。梅童鱼头大尾长,全身金黄。鲚鱼体狭如剑,泛着银光。它们常常一筐接一筐地排列在街道两边,犹如一条金银相间的巨型宝链。而背青肚白、体圆如筒的鲻鱼,张牙舞爪、活蹦乱跳的小白蟹,还有那细白如粉的小白虾等,则是镶嵌在这条宝链上的饰品,似翡翠,似玉石。这条宝链不仅使小镇变得绚丽多彩,更使其充满了活力,时时吸引着外面的人。

  记得儿时那年暑假,对面邻居家来了一群小客人,邻居大妈兴奋不已,每天都用夏菜招待。小客人们开怀享用,几天下来,居然都吃上了“瘾”。一周后,他们的爸妈要接他们回去,他们说什么都不肯走。理由就是:这里的小白蟹太好吃了。无奈,邻居大妈又去买了一筐,煮熟打包后,才把他们打发走。其实,夏菜的鲜美,对那些大客人们的诱惑,何尝不是如此。只是他们不会像孩子们那样任性罢了。

  那时,家乡没有冷库,也没有电冰箱,交通又不发达。所以,夏菜常常是“货到地头烂”。赶海人个个出手大方,半送半卖,以至于夏菜的价格还没有小白菜的高。记得那年一个周日,母亲因有事外出,一早就买来一篮夏菜,临走时嘱咐我照看一阵,因家里有猫。但我贪玩,结果一整篮夏菜都被自家的大花猫给糟蹋了。事后,我十分懊悔。但母亲并没对我有太多的责怪,只是说:“下次注意点。”后来,我把这事告诉外婆,外婆更是不屑一顾,说:“不就是一篮夏菜吗?给猫吃给人吃都一样。”由此足见那时夏菜的富足和廉价。这也许正是夏菜这一名称的由来吧?我这么想。

  后来,随着年龄的增大,我对这一想法的正确性越来越自信。因为我知道临山是个千年古镇,它地处杭州湾的近海端,南北环山,北山靠海,独特的地理环境,不但使它在历史上成为浙东著名的海防卫城,更成就了它得天独厚的富庶,使其成为名副其实的鱼米之乡。“青山秀水接城墙,三里街边青石巷,屋内屋外有水井,耕作不用出城墙,若要尝鲜出城去,过山就是金银场……”“夏日一担鱼,行走几里地,当菜不当鱼,扔了不稀奇。”这是长辈们对昔日临山卫城特征和夏日水产生意的描述。事实上,我儿时所见的,也基本如此。

  不过,后来我又知道,随着一次次的围海造田,海离临山越来越远。加之有了食品冷冻设备,昔日夏菜集市的盛况自然就不复存在了。

  如今,偶尔回家乡逛集市,我最想看的还是本地的小海鲜。但一问价格,总是令人咋舌。然而,家乡人仍管其为夏菜。我私下想,它早已不是原先意义上的夏菜了。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