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珉 盛夏时节,炎热是常态。 天太热,就想方设法解凉。解凉有很多种,吃冰棍儿最为平常。只是,当今的冰棍儿各类繁多。各种冷饮遍布街市,可那老式冰棍儿的味道却一直藏在味蕾。 那个时候,吃一根三分钱的冰棍,很有味儿。那味儿,不仅是解凉,而且是得意的神态,难以言表。 炎夏到来的时候,总是盼望听见卖冰棍的小贩声音,然后找妈要五分钱,去买一根冰棍儿,美美地吮吸着,那味道能够在心中回味好多天。 那个时候的冰棍非常简单,可能就是水加白糖在低温下冻成冰块就成了。小贩都是挎一个特制的方形箱子,盖子用棉花缝制,那样才能使冰棍不会短时融化。 毒毒的太阳下,小贩沿路吆喝着:“冰棍儿,冰棍儿!”不时就有大人牵着小孩子买一根,孩子流着黑汗的脸上瞬时便笑开了花。 古时也有冰棍,只是不知道那时的样子,那时的味儿。《吴越春秋》上也曾记载:“勾践之出游也,休息食宿于冰厨。”这不,冰厨里一定有解热的冰棍儿。 或许,唐时的冰棍儿带着一股诗韵,曲高和寡。唐代的冯贽在《云仙杂记》里写道:“长安冰雪,至夏日则价等金璧。”杜甫也感叹“公子调冰水,佳人雪藕丝”,远望上流社会中公子佳人们食冰避暑。可见冰块虽好,也非人人消食得起的。 到了南宋,冰棍儿沾染了宋词风,用冰降温也就吹到了民间。《武林旧事》中就描述杭州有贩卖各类冰饮品类,如“雪泡豆儿水”、“雪泡梅花酒”。那时,人们把果汁、牛奶、药菊、冰块等混合调制成冰冻的饮品,取名叫“冰酪”,普通人家都买得起。 清人富察敦崇在《燕京岁时记》中记载,“京师自暑伏日起至立秋日止,各衙门例有赐冰。届时由工部颁给冰票,自行领取,多寡不同,各有差等。”这是将冰作为福利分发。 《红楼梦》里有很多夏日用冰的桥段。贾宝玉被打得奄奄一息,却想着要喝酸梅汤。酸梅汤便是民间传统的清凉饮料。在炎炎夏日里喝一杯冰镇酸梅汤,能生津止渴,消暑气。第35回中还提到一种汤类———荷叶羮,荷叶色青绿、气芬芳,也是适合夏天的一种养生饮品。 梁启超曾以别号“饮冰室主人”立于世。“饮冰室”是他的斋号,源自《庄子》中“我朝受命而夕饮冰,我其内热欤”。足以晓知梁启超也是喜冰之人。 不论是什么样的冰,冰饮,还是冰棍儿,都是降温之物。喜好之人多如牛毛,更不必说我等凡夫俗子。 回想起那个时候吃根冰棍儿是一件很奢侈的事儿,口里便生出冰津来。即使冰棍儿吃完,那简易的包装纸也是舍不得丢掉的。一张张地积攒起来,五颜六色的,不时拿出来相互炫耀一番。 只是现在,各种各样的雪糕、冰激凌,奶油的、巧克力的,方形的、锥状的,应有尽有,让人眼花缭乱。一种降温品凉的物品,弄得异常复杂,那种简单的冰棍儿渐渐被人遗忘。 那根老冰棍儿,一直冰冻在记忆中。不时冒出来,总是会溢满味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