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涵涵 出生在豫南某国家级贫困县一个小乡村的孙海岩,8年考公务员62次,花费八九万元,如今以笔试第一的成绩入围浙江某市法检公务员岗位面试。8月1日,孙海岩把他的经历分享到了一个公务员考试论坛,迅速成为热帖,被称为“公考狂人”。他回答记者提问时称,从小我就喜欢公务员,公务员是我的信仰。 8月17日《南方都市报》 8年、62次、八九万元,再加上“公考狂人”的称号,很容易就让人产生不理解乃至批判的情绪,这其实是一种误读。 笔者的好友也在参加公务员考试,其中的辛苦与坚持,笔者对此感触颇深。公务员考试分为国考与省考,加上各省市的事业单位编制考试,时间安排早晚不同,可以说是贯穿于一年的始终。孙海岩报考各地的公务员(实则包括各地事业单位考试)长达8年,因其所学专业所限,很多时候只能报考一些不限专业的竞争激烈的岗位,故而失败率较高,8年下来,大大小小考试便多达62次。而公务员考试至少要经过笔试和面试(事业单位考试还要酌情增加),每次考试都有准考证需要查验,把62张准考证当成考公务员62次,是一种不符合实际的夸大其词。 8年里他辗转各地,考试不辍,因为当公务员是他的信仰,希望能像幼时的偶像———一个下放扶贫干部一样“人品正、口才好、乡亲赞”,也希望借助公务员职位过上体面稳定的生活,无可厚非。有人说他浪费时间,有人说他痴迷当官,但他8年间也当过教师、做过临时工,还经过商,可惜惨败。其间也结婚生子,担负养家重担,也多次考上公务员,最后选择考到收入较高的浙江某市,从事他喜欢的法检工作。可见他有所坚持,也有所选择,更付诸行动,并不是像人们所猜想的那样“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公考书”。我们可以欣赏或宽容大学生们继续读研、读博、找工作数年,为何要对一个饱经磨砺却不忘初心的基层公务员报以异样的目光? 公务员是一个体面、稳定的工作,这是一些年轻人愿意不辞辛劳报考公务员的原因,也是一个文明国家的正常之态。庞大芜杂的国家管理,需要有志向、有能力、有热情的人加入其中,公务员考试也成为平民百姓打破阶层阻碍的一条途径。试问,像孙海岩这样贫困农村孩子的出身,又有多少道路可供选择,能够助其实现职业理想? “公考狂人”需要公允审视。正如孙海岩所说,考了这么多次很心酸,他也不建议大家搞这么长时间的持久战,毕竟“八年磨一剑”,他的考试记录全是泪,这种经历无法复制,也没必要复制。 归根到底,公务员是一个职业,无须高看一眼,也不必恣意贬低。人们都有自己的理想与追求,什么时候,当公务员和其他行业一样,只是一个普通职业,国考自然会降温,“公考狂人”自会消失。加速人才流动,拓宽成才渠道,健全社会监督,疏浚平民子弟向上流动的通道,让亿万民众都可以通过各种职业岗位,公平公正地创业创新,过上安宁愉悦的生活,实现自己个体价值及社会价值最大的融合,这才是透过“公考狂人”的标签,我们更应该读出的深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