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徐女士与儿子辰辰。图片由徐女士提供 |
□记者 孔玲 昨天上午9:30,在洪塘实验小学的“江北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16岁的智障儿童辰辰(化名)正在特教老师的指导下进行康复训练。滑行平台、四角晃动平衡、认知排序、扣纽扣等任务,他都能在规定时间里独立完成。“‘送教上门’没开始之前,想完成这些是不可能的。”特教刘老师介绍说。 心脏手术影响了智力发育 说起儿子病情,辰辰的母亲徐女士记忆犹新。当年,已经满月的辰辰,体重还不及出生时的重量。体检医生说,孩子养不活了。听到这样的诊断,徐女士心痛得无法呼吸。孩子满月第二天,徐女士回到衢州老家。“外公是小儿科中医,开中药为孩子调理,增强孩子的免疫能力。”中药调养坚持了四年,换来了孩子的体重增加。两三个月后,辰辰就与正常孩子体重一样了。 好景不长,辰辰四岁时的一次正常体检,被查出患有严重的心脏病,随时都有生命危险。“适合心脏手术的最佳年龄是6个月,给四岁的儿子动手术,会影响多个器官,甚至影响智力发育。”徐女士仍然决定倾其所有给孩子动手术。心脏手术是成功的,但后遗症也随之显现。辰辰成了一名智障儿童。 家长自己训练孩子“心有余而力不足” 两年前,14岁的辰辰仍然不会上下楼,生活不能自理。徐女士也曾多方寻求康复途径,但专业康复机构费用太高,家庭经济无法承受。十几年来,她只能凭着经验教孩子,实际效果非常差。 “为了教孩子说‘吃饭’两个字,曾经饿过孩子一整天。”最后孩子饿得不行,才说出“阿辰饭”三个字。徐女士眼泛泪花地说,饿的是孩子,心痛的是自己。 训练辰辰爬楼,徐女士跟在后面敲打。但即使挨了打,辰辰还是赖在楼梯上不肯爬。通过特教老师的指导,徐女士才明白,需要专业方法辅导。 即使付出种种努力,辰辰的康复情况还是很差。 “江北区政府启动的特殊教育三年行动计划,送教上门服务项目对象为不能到校接受教育,但基本具有接受教育能力的6-15岁重度残疾儿童少年,我的儿子幸运入选。”徐女士高兴地说。 特教老师介入,孩子进步神速 毕业于南京特殊教育学院的刘老师,是宁波橄榄树儿童发展中心的特教老师,专门负责“送教上门”服务项目的实施。“两年前,第一次到辰辰家,发现孩子不会跳,不会爬楼,认知语言功能差。”刘老师说,特教儿童年龄越小,越有利于教学和恢复。当年辰辰已有14岁,语言功能缺失,不会表达,肢体大小肌肉也处于僵硬状态。因此,自己有针对性地制订“感觉统合训练”计划,帮助辰辰强化肌肉拉力、手指精细能力等训练。“真没想到,辰辰是12个残障孩子当中,康复训练效果最快且最好的一个。” “如果特教老师能够早点介入,辰辰可能就跟正常孩子无异了。”说到现今的康复训练效果,徐女士感恩不已。现在的辰辰性格开朗,乐于与人打交道。虽然语言表达不是很清楚,但已有自己的审美观。看到老师着装和发型不入眼,辰辰常常会用手势表达自己的观点。 负责江北区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的覃老师介绍,该中心作为江北区残障学龄儿童康复的训练场地,2013年才投入使用,目前,中心已开展十多个孩子的特教康复训练。 特殊教育的困扰 对于家长“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反映,刘老师直言,这也是特教工作的现状。 从目前来看,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孩子的家庭成员是老人的,对于孩子的康复训练有很大阻碍,老人大多照顾好残障孩子的生活,无法配合这些训练要求。无论从体力上还是从训练要求认知上,年轻父母更胜一筹。二是与家庭条件有关。经济条件不好,年轻父母要为生计奔忙,无力投入康复训练。这次的公益送教活动,就是为部分困难家庭解忧,让他们看到希望。三是有的残障儿童家庭生了二胎,父母把教育重心放在健康孩子身上,顾及残障孩子少了,这也造成了特教入户的困扰,家庭配合程度有所降低。从训练效果上来说,不利因素加大了。四是还需要更专业的文化课程老师参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