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汉服、点朱砂、写毛笔字……又到一年开学季,一些学校将新生开学仪式与传统元素结合。有关入学“开笔礼”的报道也屡见报端,并被冠以“传统礼仪”的名号。对此,有学者直言,所谓“开笔礼”,并非中国传统,而是近年“地方上创造的礼仪”。9月8日中国新闻网 乐见“开笔礼”破蒙开智 斯涵涵 家里的孩子即将成为小学生,很多家长都要精心准备一番,为孩子报名、购买新书包,新衣服,会叮嘱孩子一番,希望孩子用一种崭新的面貌踏进学校大门。如果说这是每个家庭私下里为孩子入学做的准备,“开笔礼”则是学校等社会层面为孩子们举行的一种集体开学典礼。 有专家论证“开笔礼”不是中国的传统”,而是近年地方上创造的礼仪,点朱砂在古代也不是用在开学时,似乎让“开笔礼”处于一种溯源尴尬。实际上,古人开学也是有一套拜孔子、行释菜礼的礼仪,而点朱砂寓意保佑小孩健康成长,一些民俗如今依旧使用,可见仿古“开笔礼”是将古代礼仪融合于时代要求,是古今结合的一种产物。 还有人纠结于“开笔礼”各地所书写的笔具和字不同,其实任何礼仪、传统文化都是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不断融合更新的,比如古代中国并没有学期、学年的概念,现行的学制是从西方传来,现代人没有觉得有何不妥,再比如端午节等传统节日,各地的名称、起源和习俗也略有不同,也并不妨碍人们用自己认可、喜爱的方式度过节日。因此,“开笔礼”上,孩子们写“人“字也好,写”正“字也罢,细节不同,但宗旨一致,都是希望孩子眼明心亮,学会做人,热爱知识,感恩孝亲,培养浩然正气,借此隆重形式完成启蒙教育的第一课。 总之,“开笔礼”是对少儿开始识字习礼形式的称谓。在西风东渐、多元文化兴起的当下,知识结构和价值取向都发生了巨大变化,“开笔礼”旨在让准备和已经进入人生求学阶段的孩子,于懵懵懂懂间和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来一次“亲密接触”。着汉服、正衣冠、点朱砂、诵古文,拜先贤、敬父母……一整套简明庄重的仪式宣告入学这个人生重要阶段的开始,破除蒙昧、开发智慧,期冀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熏陶孩子,激发他们求学求知的欲望,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培养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和感情。 我们常说意义大于形式,但不可否认形式也是内容的外在反映,不可或缺。在踏入新学校这个重要的人生节点,通过遵循传统又不乏创新的“开笔礼”仪式感,强化孩子们的感知与认识,告诉孩子们基本的礼仪与规矩,使孩子们明白是非的标准与学习的目标,预祝孩子们知书明理,志向远大,父母、老师、社会一起见证孩子的健康成长,何乐而不为?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新事物、新阶段都会引发热切关注、也蕴含新的希望。“开笔礼”抑或有这样那样的小缺憾,但总的来说是利远远大于弊。教育创新或文化创新不能依赖于僵化的固有思维,还需要不断融合、完善与提升。我们乐见“开笔礼”扬长避短,继往开来,蓬勃发展,成为破蒙开智、尊师重教的良好开端。 “开笔礼”,糟糕的第一课 张玉胜 尽管各地举行新生入学“开笔礼”的仪式程序不尽相同,但被冠以“传统礼仪”的名号却是其共有特征。且不说“开笔礼”纯属毫无历史渊源的人为臆造,以穿汉服、拜孔子、点朱砂等繁文缛节误导和束缚孩子,不仅有违继承文化传统的原始本意,更有悖教书育人的学校教育宗旨。 对于中国古代是否真的有“开笔礼”这一传统礼仪,北大历史学系教授赵世瑜给予了明确澄清:中国古代原本就没有“学期”、“学年”的概念,何来新生入校的“开笔”之礼?虽然朱砂在道教中具有驱邪功能,点朱砂寓意保佑小孩健康成长,但这一礼仪并不用于开学。由此看来,被一些学校奉为“传统礼仪”的所谓“开笔礼”,不过是子虚乌有的地方性臆造,而且不无某种封建迷信的色彩。 与为18岁青年举行“成人礼”不同,刚刚步入校园的一年级新生纯属懵懂无知的年幼孩童,让他们煞有介事地参加本当严肃庄重的所谓“开笔礼”,而且有模有样地着汉服、行拜礼,除了在他们幼小心灵里留下任人摆布和刻板“礼节”等不良认知外,还难免会引发其程度不同的不安与恐惧,这对孩子们未来的快乐学习和健康成长未必是件好事。从这个意义上说,“开笔礼”当不失为糟糕的“第一课”。至于希冀以书写“人”、“正”、“恩”等汉字,教育孩子学会做人、立志和感恩的良苦用心,则不过是仪式主持者聊以自慰的主观幻觉和难以奏效的一厢情愿。浅显的道理是,一个未必认字的孩子如何弄懂其中蕴含的寓意。教书育人讲求潜移默化和循序渐进,希冀一通“开笔礼”就能让孩子明白做人道理,当难脱急功近利之嫌。 中国是文明古国,更是礼仪之邦,继承文化传统当无可厚非。但沿袭古道、传承礼仪,也需要去糟粕、扬精华,批判性地继承,岂能良莠不分地全盘接收。尤其是那些纯属走形式、弄玄虚、并无实际意义的繁琐程序,更需果断抛弃,更奢谈无中生有地人为杜撰?学习古文、诵读经典、传承礼仪,旨在把握其内在的精神实质,并非亦步亦趋地东施效颦。对尊老爱幼、礼让有序、乐善好施、包容大度等文化传统的继承,不在徒有形式的礼仪跪拜里,而在于日常的教育教学和待人接物的生活常态中。 教书育人,不妨多讲“理”,少设“礼”,这也算是为孩子们素质教育的另类“减负”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