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明辉 广州全市持证的托管有多少家?记者通过广州市工商局了解到,目前登记经营范围为“学生托管”的企业及个体工商户仅15家。而仅在一所学校附近1000米以内,就有提供托管服务的场所至少10家以上。需求量之大跟正规军之少,何以如此悬殊?手续多、门槛高、利润微、需求大是“黑托管”遍地开花的主要原因。9月13日《南方都市报》 不只是广州,放眼全国各地城市,“黑托管”几乎是一个普遍存在的现象,而且还有不断扩大和蔓延之势,不能不让人感到遗憾和担忧。 “黑托管”可谓让人既爱又恨,爱的是这些机构确实满足了一部分孩子的托管需求,解了部分家长的眼前难题;恨的是“黑托管”由于诸多不完善之处,的确存在着潜在风险,很难让人完全放心。那么,怎样才能遏止失管无序的“黑托管”呢? “黑托管”存在的成因,总结起来主要有两种情形,一是故意型,即举办者为了降低经营成本、不受监管等因素,故意不去办理相关证照,以逃避必要的服务设施升级达标。 二是无奈型。举办者内心深处是想办齐有关托管的相关证照,但由于手续复杂、成本太高,只能作罢。比如在广州,按照有关要求,托管机构的食物要留样48小时,对一般机构来说,要做到这一点太难了。 换句话说,一些托管机构之所成为“黑托管”,除了其自身原因外,客观上也跟居高不下的“准入门槛”有着一定的关系。 笔者以为,遏止“黑托管”的蔓延,有关监管部门需要疏堵结合。 首先,要加大宣传,让全社会尤其是有托管需求的家长明白,把孩子送入“黑托管”可能面临一定的潜在危险,应自觉把孩子尽量送到正规的托管机构,避免受到伤害,并以此降低社会对“黑托教”的依存和有意无意的“托举”。 其次,各监管部门也要进一步反思和研究现有的托管“准入门槛”,看看是否有必要进行改善,是否能降低一些没有实际意义的“门槛”。同时,应敞开大门,把一些有积极意愿办理相关证照的机构及时纳入监管,以避免“黑托管”的野蛮发展和失于监督,进而引发更大的社会问题。 另外,作为地方政府也要为举办托管机构积极创造相关条件,比如托管场所的合理布局及引导、托管税费的相对优惠等等。同时,在规范市场、降低举办托管机构成本的基础上,鼓励一些有能力、有责任心的机构或人士积极投入托管事业,从而解决广大家长的迫切需求,并营造出托管市场的一片蓝天。 总之,只有疏堵结合,“黑托管”才能早日消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