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时 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dlrb
 
2016年09月20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新建住宅全装修,让市民“买账”还缺啥?

  胡晓新

  近日,省政府办公厅印发《关于推进绿色建筑和建筑工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明确从2016年10月1日起,浙江省各市、县中心城区出让或划拨土地上的新建住宅,全部实行全装修和成品交付,鼓励在建住宅积极实施全装修。宁波将同步实施,意味着,今后毛坯房将逐步退出宁波历史舞台。

  

  新建住宅实行全装修和成品交付供给肯定好处多多,且无疑是住宅发展的趋势,但如果缺乏切实可行的监管细则和服务措施予以“配套”,市民能否买全装修住宅的“账”,还真不好说。

  凡是搞过家庭装修的市民都清楚,住房装修是一个繁复无比的系统工程,小到钉子螺丝,大到地板瓷砖,价格、质量、品牌以及施工质量可谓千差万别,只要一个环节掉链子,就有可能让主人感觉“不爽”。而更多处于隐秘环节、隐秘区域的问题,要数月甚至数年才会逐渐暴露。老实说,就算市民在自家装修时天天亲自盯着,也很难保证没有问题。

  早在多年前,有关部门就倡导开发商为业主提供省力省心,且集约、节能、节资的装修房(那时还没有“精装修”一说),但推进一直不顺利,至今市场上精装修成品房的占比仍然十分有限。有人将之归结为业主对装修的个性化要求太多太杂、太“难弄”,开发商不愿意费力不讨好。其实不然,老百姓是最讲实际、最讲道理的,真要是能选择性价比高的菜单式精装修房,有几个愿意费时费力找装修公司甚至灰头土脸的自己来?但实话实说,目前不少精装房的性价比,实在是跟自装房没法比。尤其是这些年来,市场上精装房交付后出现的诸多问题,还有在后续处理上遭遇的种种困境,都让不少市民对精装房“敬而远之”。说到底,这主要是供给侧而不是需求侧的问题。

  显然,这些问题光靠开发商和施工企业在实施全装修的过程和后续处理中的自觉自律,还远远不够,事先、事中、事后的监督与服务机制必不可少。也就是说,只有由有关部门和市民共同参与的全装修房质量监督、问题投诉、责任认定、修复补偿和奖优罚劣机制,在土建装修环节、验房环节以及交付使用以后都能高效快速地发挥作用,才能促使更多的市民打消疑虑,对全装修房放心且“买账”。也只有这样,“全装修”提升住宅使用寿命和安全性、改善性能,推行绿色建筑和建筑工业化、促进行业转型和产业链形成、降低成本等理想目标,才能更快成为现实。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宁波晚报